- A-
- A+
10月12日,广东省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现场决赛在华南农业大学举行,来自39所高校的219个项目展开答辩角逐。广东科技学院凭借强劲的实力与出色的表现,斩获3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并在该比赛首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实现重大突破。
本届大赛由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省赛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华南农业大学负责承办。大赛吸引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及深圳大学等43所高校的3700支队伍报名参赛,分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四个组别。自9月大赛启动以来,广东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全校师生踊跃参与,报名作品数量高达1418项,参赛人次5487人,充分展现了学校对此次大赛的高度重视以及师生们浓厚的参赛热情。历经多轮激烈角逐,学校最终有8个项目成功晋级省赛决赛。
为助力参赛团队在赛事中取得佳绩,学校高度重视、系统筹划,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赛事。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各二级学院与产业平台优质资源,组建高水平指导团队,并依托多场专题培训与模拟答辩等活动,全面提升项目竞争力,最终合力推选出优秀作品。
“以赛促创,交叉融合”是此次备赛过程中的核心思路。大赛深入践行“更思政、更实战、更融合、更创新、更智能”的育人理念,有机融合“实践创新全覆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融进阶”的新型文科育人体系,推动竞赛项目与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深度融合。参赛团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文化传承创新、乡村振兴、数字治理等重点领域,参赛项目覆盖文史哲、经管法、教育、艺术等多个方向,全面展现了新时代文科学子扎实的专业基础、卓越的实践能力和昂扬的创新精神。决赛现场,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岳小丁带队参赛,各项目团队指导老师全程陪伴参赛选手,鼓励同学们坚定信心、发挥优势,最终,学校斩获3金、2银、3铜的优异成绩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展望未来,广东科技学院将以此次大赛为新的起点,继续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牵引,进一步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育人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文科人才贡献坚实的广科力量,在新文科建设的道路上持续迈进,再创辉煌!
获奖项目展示
金奖项目(3项)
项目名称:大应急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救援力量现状研究——赋能网格建设“新力量”
项目组别: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
项目成员:林锦涵(项目负责人)、胡佳晋、黄 伟文、梁育华、林康盛、邹粤锋、林梅栋、刘媛、曹李瀚、曾彩燕
指导老师:郑辉华、韦通洋
项目简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支高校应急救援力量,大学生蓝天救援队由一群怀揣公益初心的大学生组成,以“守护生命、服务湾区”为使命,深耕应急救援领域。队伍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构建“新文科+新工科”交叉融合模式:文科队员聚焦应急科普“五进”工程、资源整合及应急响应机制创新;工科队员发挥技术专长,主导救援装备运维、数据分析等硬核环节,双向赋能形成救援合力。队员经系统化培训持证上岗,具备灾害响应、指挥后勤、水域搜救、山野救援、城市搜救、医疗救护、应急知识科普等核心能力,已多次参与湾区公益救援与校园社区演练,以青春智慧筑牢安全防线,成为大湾区应急体系中兼具技术力与人文关怀的青年志愿标杆。
项目名称:跨境e盾-跨境电商多店铺安全运营管家
项目组别: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
项目成员:葛怡琳(项目负责人)、廖灼均、周剑恒、罗巧怡、林晓慧、翟庆、李金海、唐雅钦、黄翰铭
指导老师:符思勐、张银顺
项目简介:跨境e盾项目团队由多学科成员交叉组成,团队依托实地调研结果,融合技术创新与经管智慧:打造首创“双网络模式”的物理隔离技术,以“安全合规+高效运营”实现精准市场定位,构建多平台多账号管理的灵活商业模式,已助力数十家企业规避安全风险、实现营收增长。目前项目已在跨境电商安全防护领域树立差异化优势,未来将持续深化技术迭代与服务拓展,既推动行业安全运营标准升级,也为新文科人才实践创新提供鲜活范例,为跨境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名称:莞港跨境货物智慧通关运营机制研究
项目组别: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
项目成员:魏双桃(项目负责人)、刘思雨、梁晓晴、罗熙尧、刘梓涵、李昂、王映彤、郑国斌、阙熙和、邹粤锋、施翔宇
指导老师:韩成果、苏寻、陈 阳阳
项目简介:本项目依托东莞大湾区“几何中心”、物流枢纽及产业、平台优势,针对莞港通关规则差异、数据孤岛等问题,以“产学研用”模式,结合AI与大数据,分析特色产业通关需求、研究平台关键技术并实证空港中心,优化通关平台与流程,目标降本30%以上、提效50%,提供湾区经验并培养复合型人才。
银奖项目(2项)
项目名称:助农鲜生——AI引擎驱动智慧乡村的产销生态构建
项目组别: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
项目成员:蔡宝仪(项目负责人)、刘立冬、李大湫、周岚萍、杨涵滢、张玉婷、张嘉敏、罗彬洋、周昱晨、钱晓佳、黄静怡、张慧、赵瑞阳、吴金晓、李玉蓉
指导老师:罗永彬、田立伟、肖波
项目简介:项目团队奔赴韶关始兴县积极投身科技兴农实践,凭借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强劲引擎,深度赋能当地农业项目,从精准种植到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精准发力,全方位推动项目朝着高质量方向加速迈进,助力乡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项目名称:童英同梦——乡村留守儿童英语教育赋能新实践
项目组别:教育学类专业
项目成员:陈美玲(项目负责人)、张琪钰、李洁玲、周悦、郭梓锋、陈梓禄、蒋甜甜、余昌钰、林玫洁、王敏
指导老师:肖书阳、李旭、沈聪
项目简介:项目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认知不足、情感关怀表面化、公益活动间歇性等问题,制定智慧教学方案,开发“中国故事”等双语课程,构建OMO智慧云平台、“公益+企业”双轮驱动模式、“情景化教学”情感关怀模式等。已形成课程包、可复制的成熟模型等成果,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助力教育公平。未来拟持续深化跨学科育人、扩大公益覆盖区域、点亮留守童梦。
铜奖项目(3项)
项目名称:AIGC智绘南洋:跨文化设计驱动东莞服装出海精准营销新范式
项目组别: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
项目成员:梁浩然(项目负责人)李嘉莹、李心仪、刘秋雨、罗炜达、苏卓杰、刘礼薇
指导老师:高艳玲、卢丹、王莉君
项目简介:AIGC智绘南洋以“AIGC+跨文化设计”为核心,面向东南亚市场构建“文化赋能+A|设计+柔性供应”新模式。通过建立东南亚文化适配指南知识库、开发AI服装设计与营销生成工具、联动大朗毛织产业链与TikTok平台验证,实现服装设计本地化与精准营销,助力东莞服装产业从“代工制造”迈向“智造出海”。
项目名称:融计划行为理论,塑护江发展新路径:基于惠州桥东街道的实探索
项目组别: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
项目成员:黄艳(项目负责人)、洪旭莹、谢欣榆、黄秀珠、邵乐瑶、徐霖一、郑扬湛、王茗娴
指导老师:丁文晖、盛亭茵
项目简介:本项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结合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探究惠州桥东街道居民护江行为的心理机制,提出“理念重塑·多元促动、规范凝聚·榜样引领、能力赋能·设施助力”三维策略,引入数字孪生、AI监测、ROV清污等技术,推动政府、社区、居民、企业多元协同,实现东江流域从被动治理到全民共护的转型,为全国流域治理提供可复制范式。
项目名称:西服北韵—新疆民族服饰文化的引领者
项目组别:艺术学类专业
项目成员:周彤(项目负责人)、陈雅琪、朱健杰、周悦、黄铭浩、陈卓溢、刘俊森、彭远晗、吴婧、胡东芝、吴锦炎、林海、李海生、美丽亚·艾力、如克也木·吾布力卡斯木
指导老师:林宇琼、郑辉华、蔡军南
项目简介:“西服北韵”项目是新疆民族服饰文化的引领者,旨在通过创新设计与文化传承推动民族服饰行业振兴。项目依托广东科技学院等多校多专业团队,结合教育与科研实践,培养民族服饰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专业人才。团队以“一主三辅”发展路线,推出改良版民族服饰,实现版型、款式、面料创新,满足日常穿着与文化活动需求。项目利用小程序、自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民族服饰,提升关注度与销售量,同时助力新疆乡村振兴,带动就业。
打破学科边界 融合实践创新
感受时代脉搏 诠释青春本色
广科学子 踔厉奋发
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
用人文智慧服务国家战略
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