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 激活楚文化的密码

  • A-
  • A+
2025/10/13 16:26     来源:高校之窗网     供稿: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10月8日至9日,由湖北省倾力打造的原创舞剧《乐和长歌》作为文华奖入围作品,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完成竞演亮相。这部以楚文化为内核的舞剧,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与深厚的精神内涵,获得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与深度点评。

从叙事架构与精神内核来看,《乐和长歌》实现了传统题材与当代审美的创新融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韩子勇指出,该剧打破常规叙事手法,未刻意强化故事的线性逻辑,而是聚焦舞蹈本体的形态符号,并用当代思维与审美视角激活古老楚文化。他评价道:“《乐和长歌》无疑是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的一部现象级佳作。作品以倡导和平、追求和谐为主题,深刻呼应了‘不行霸道,协和万邦’的时代强音,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频共振。其在叙事架构、情感深度与精神内核层面的卓越成就,共同彰显了其非凡的艺术价值。”

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教授梅昌胜

一级编导、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疆嘎

一级作曲、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方石

在舞蹈语言与文化自信的表达上,该剧成为楚文化当代转译的典范。湖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教授梅昌胜认为,《乐和长歌》创新性地运用舞蹈叙事展现楚文化的浑厚凝重与古朴优雅,通过楚地色彩、音乐、舞蹈的融合,将“国色天姿、雅韵雄浑”的古典美学转化为可感知的舞台体验,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他强调:“古典题材的当代意义,在于从文化底蕴中筑牢自信根基。该剧的舞蹈、音乐、服饰与舞台美术,共同诠释了东方美学样态,证明经过历史沉淀的民族审美在当代仍具生命力,我们无需追随西方标准,完全能确立自己的审美体系。”

一级编导、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疆嘎从哲学维度解读了该剧的深层价值,认为它超越了普通叙事,成为一部以身体为笔墨、以舞台为画卷,探讨文明延续的哲学诗篇。他表示,《乐和长歌》构建了三重艺术维度:既有舞蹈本体语言叙事的表意功能,也实现了楚地美学与神话意象的现代转译,更蕴含“止戈兴乐”的哲学内核。“我们在剧中看到的不仅是君主的觉悟、乐伎的救赎,更是古老民族对‘大国大爱’与‘天下为公’的不懈追求,每一个舞步都藏着对生命的敬意、对和平的守望。”

音乐作为舞剧《乐和长歌》的灵魂,为楚文化表达注入了独特韵律。一级作曲、湖北省音乐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方石聚焦该剧的音乐创作,认为其在坚守民族音乐底色的同时兼具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紧扣楚文化音乐特点,以‘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调式与旋法为基础,将鼓声的铿锵与楚音的婉转有机结合,通过楚声、乐声、歌声、钟声、鼓声的聚合,既彰显了该剧“和”的时代主题,提升了舞蹈的情感张力,也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评论专家陈大为,关注到该剧的时代意义,认为演出时响起的八分钟掌声,超越了艺术范畴,成为文明对话的象征。“掌声不仅是观众对湖北舞剧《乐和长歌》的艺术礼赞,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楚地礼乐精神与当代审美在此刻达成和解,编钟的千年回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产生了强大的共振。这是楚文化的复兴,更是文明对话范式的创新,这既需要‘激活文化基因’的勇气,也离不开‘诠释中国精神’的担当。”

亦如陈大为所说,演出虽已落幕,但《乐和长歌》引发的文化涟漪仍在扩散。它如编钟般兼具“叩之则鸣”的即时感染力与“余音绕梁”的持久生命力,既丈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高度,也标定了文化自信的荆楚坐标,为当代舞台艺术如何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向未来传递价值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