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当孩子脱口而出,
"说了你也不懂"……
当孩子对您的反馈变成
“哎呀,我知道”……
当微信朋友圈
被孩子设为分组可见
或者干脆看不到孩子的朋友圈……
这样的时刻,您是否也经历过?好像孩子越大,越听不进去父母的话。许多父母感到左右为难,说得少,怕效果打折;说得多,又担心引起反感。到底该与孩子如何沟通呢?
和孩子沟通不畅?
父母和孩子之间,隔着什么?
很多父母常常在无意中,对孩子进行了“过度的预设”。“我生的孩子,我能不了解吗?”、“你那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正是这种“我懂你”的过分自信,像一堵无形的墙,堵住了沟通的桥梁,也错失了真正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家长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表达能力和沟通方式都有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我们作为父母,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模式。
0-3岁:做孩子“非语言”的解码者
在这个阶段,孩子刚刚开始探索世界,家长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细心观察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和情绪,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喜好和感受。同时,也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6岁:解码孩子的真实心声
学龄前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爆发,但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仍显稚嫩。这时“观察”依然重要,但我们可以更多地运用“提问”,同时倾听话语背后孩子的真实需求,试着理解他们的心思,帮助孩子用语言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6-12岁:抓住语言沟通的“黄金时期”
步入小学阶段,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节点。我们需要用更多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学校生活、朋友关系以及困扰和喜悦。
12岁以上:开启平等与尊重的对话模式
随着迈入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表达也开始变得更加“有选择”,甚至“有所隐瞒”。此时,我们必须升级两大“沟通利器”:
第一:保持好奇心,避免一开始就带有预设立场。
第二:以尊重的态度去倾听,放下身段,换位思考,把孩子当成成年人去看待,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打开心扉,与你分享更多的想法和感受。
小贴士:这两个亲子沟通误区,请避免!
误区一: “我说了,就等于沟通过了”
单向输出,忽视接收。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把话说出口,就算是沟通了,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了他们的意图。明明是想关心孩子,却可能在话语出口时变成了:“你怎么能这样呢?!” 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无尽的指责与负面情绪。这样的沟通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误区二:“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
经验至上,漠视反馈。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有多么丰富的生活经验,习惯以“我说的对,你必须听”的态度来交流,忽略了双向沟通中的反馈环节,很难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也难以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引导。只有用心倾听,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理解和信任。
愿每个家庭都能用温暖的对话搭建亲子心桥,让理解与爱成为日常最美的语言。
编辑| 夏天
审核| 王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