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报道话语历时研究

——以《中国青年报》(2001-2024)为例

  • A-
  • A+
2025/09/22 15:39

陈  婵  聂佳瑶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名多动症,是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媒体报道影响公众认知与患者社会地位。本文基于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对《中国青年报》2001—2024 年间的 ADHD 报道进行历时研究,探讨报道内容的共同关注点与变化趋势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与社会建构机制。研究发现,报道始终关注 ADHD 的定义、核心症状、相关群体及治疗方式,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然而,报道内容也随时间演变。此外,媒体通过合法化、授权、具体化等话语策略建构了“可诊断、应治疗”的医学患者形象,服务于科学主义与健康主义意识形态,强化了医学话语的主导地位与社会对患者行为的规训逻辑。研究建议,未来报道应平衡医学视角与社会视角,避免单一成功叙事的隐性规训,呈现患者多元生活状态,增强其话语权,并关注非医疗层面的政策支持,从而在知识传播与社会认知间发挥更积极作用,助力构建包容多元的公共话语环境。

【关键词】ADHD 群体;新闻报道话语;历时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 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学龄期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并常伴有学习困难、情绪问题、社交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儿童期的学业和社交,还可能对成年后的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此外,ADHD 还可能对家庭生活带来负担,并加重社会经济压力,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根据中国 2021 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中 ADHD 的患病率为 6.4%,成人患病率为 2.5%,显示出较高的群体分布和社会关注必要性。

尽管 ADHD 临床表现早已有明确诊断标准,但公众层面的认知却仍存诸多误解。由于其症状难以通过外表识别,患者常常被贴上“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甚至“问题少年”等负面标签,面临严重的社会污名化与身份边缘化问题。这种偏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话语建构的影响。作为疾病知识的重要传播媒介,新闻报道不仅承载信息传递功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公众认知、引导社会态度。正如 Baker 等11指出,话语能够影响社会对健康和疾病的体验和认知方式,尤其是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疾病时,这种话语的建构作用尤为显著。然而,国内现有关于 ADHD 的报道仍存在议题偏狭、语气负面、患者形象单一等问题,极易强化刻板印象、加剧社会隔离。这不仅模糊了人们对 ADHD 复杂性的理解,也可能对患者本人的教育机会、职业发展乃至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ADHD 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涉及广泛的社会认知和文化建构。在当前高患病率的现实背景下,深入探讨新闻媒介对ADHD 的叙述逻辑与话语倾向,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对公众理解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新闻报道中有关疾病话语的研究

新闻媒介是公众获取疾病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报道话语不仅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与态度。疾病不仅是医学议题,更是被媒体话语所建构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知网中前人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对疾病报道的话语研究主要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病、孤独症(自闭症)和抑郁症等常见疾病的媒体呈现。例如,在对阿尔茨海默病报道的研究中,曲文迪发现《南方都市报》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报道中存在着比较刻板的印象 , 患者被认为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固化了社会对该群体的偏见;邱波对比分析《新京报》与《纽约每日新闻》的报道后指出,二者均放大了阿尔茨海默病失忆失智失能的病症特征,建构了该疾病的风险属性。在对孤独症(自闭症)的报道研究中,张雨欣与陈婵运用语料库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内媒体逐步转向关注孤独症患者的潜力开发与社会包容,展示了患者在社会支持下的正向价值;而刘春燕基于网络新闻语料库(BYU-NOW Corpus)指出,媒体在自闭症报道中普遍忽视了成年患者、女性患者及患者父亲的角色形象,可能会影响社会和大众对自闭症的正确认知。在对抑郁症报道的研究中,张世蓉与莘俊茹先后基于《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的语料,对比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抑郁症报道的话语焦点差异及造成其差异的社会政治原因。相比之下,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媒介话语研究相对稀缺,国内外仅检索到一篇相关文献。蒋盈等首次以《中国青年报》为例,对 2001—2020年 69 篇关于 ADHD 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ADHD 报道数量较少,主题以医疗议题为主,社会和教育议题较少,且语气多为中性或相对负面,研究呼吁增加科学报道,纠正公众认知偏差。尽管该研究初步填补了国内外 ADHD 报道话语研究的空白,但因样本容量小、单一的定性研究方法可能存在一定主观性,缺乏对其话语建构机制、演变趋势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更加客观且深入的探讨。

(二)基于语料库的历时话语分析的前人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旨在通过分析表面的语言形式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相较于传统的内容分析方法主要停留在对报道主题、倾向与频次的统计描述,CDA 更加关注语言如何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构建意义、传递权力、重塑社会现实。尤其在疾病与特殊群体的话语呈现中,CDA 可有效揭示新闻文本中隐含的社会偏见、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倾向。CDA 的这一批判性视角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批判性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影响范围涉及语言学、政治学、文学、新闻学以及媒体研究等人文社会学科。

在 CDA 框架下,研究者不断拓展分析路径与方法,其中话语的历时研究逐渐成为理解意识形态变迁与社会认知重构的重要手段。此类研究通过系统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文本,能够揭示话语随时间推移的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在具体实践中,语料库方法为话语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研究者通过收集大规模、系统化的文本数据,结合计算工具对词频、主题词、词丛、索引行等信息进行检索,能够更客观地揭示语言使用的模式和变化趋势,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语言研究。

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历时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在政治话语领域,已有研究探讨了外交话语构建策略;在形象建构研究中,学者关注外媒话语中中国高等教育形象、中国国家形象及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跨时期变化;而在社会议题方面,如低碳语境中的环境话语变迁,也逐渐成为关注重点。然而,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疾病话语或特殊群体媒介话语的历时研究仍相对匮乏,尤其是在引入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关注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关系方面,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