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金兼斌
2024 年 5 月,谷歌在其搜索结果中提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关于用户所搜索主题的综述(AI Overviews)这一功能。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人工智能工具,却对用户新闻消费模式和各大在线新闻出版商的流量带来了切实且可能不可逆转的影响。2025 年 7 月 31 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 NPR)在其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谷歌 AI 搜索引发“灭绝级事件”,在线新闻出版商面临存亡危机》(Online news publishers face‘extinctionlevel event’from Google’s AI-powered search)的报道。根据这篇报道,相比一年前,CNN 来自谷歌的导流下降了 30%,而同期 Business Insider 和 HuffPost 的流量则更下降了 40%。虽然在线新闻网站的流量下降或由多种因素所致,但很多新闻出版商笃定地认为,谷歌一年前所推出的 AI Overviews 是仰赖谷歌搜索导流而活的各新闻网站流量下降的主因。由于 AI Overviews 所生成的综述,本质上是把搜索结果中所网罗的内容,借助谷歌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算力进行高度凝练且结构化地综述或总结,因此搜索用户一旦读到这些综述或总结,发现所要找的内容或想要询问的事情已经了然于心,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再去进一步点击 AI 综述所基于或引用的各条具体新闻。谷歌 AIOverviews 的综述做得越好,用户越有可能看完谷歌的搜索总结后就到此为止了。这对于那些原本乖乖地任凭谷歌进行内容抓取以期换得搜索导流的下游新闻网站,无疑是当头一棒。从结果看,作为流量源头的谷歌搜索,自己从上游就把一大部分流量给“截流”了。而对于生产原创内容的各新闻网站而言,看着自己辛苦原创的内容成就了谷歌 AIOverviews 的高品质综述却导致自家网站门庭冷落,一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不甘和冤屈感油然而生。人工智能功能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原本就关系紧张的内容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纠结和博弈。
嵌入人工智能综述功能在中文搜索领域如百度搜索同样已经成为标配。在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面向教工和学生开发的各种办公和伴学智能体中,这种“1+n”回答模式也十分流行:即在提供给你关于所问事项的各相关政策、文件、办事指南等链接前,先整理出一份高度凝练有针对性的综述,其功能类似于传统倒三角结构的新闻导语。早期新闻业的倒三角新闻写法,原本是由于在传播技术比较落后、传输设备不稳定的年代,会常常遭遇传输中断或失败,因而为确保最重要的内容能够被送达和阅读,形成了内容按重要性大小之先后顺序来写的习惯。时移世易,如今我们的新闻消费模式来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统一接管的时代。无论搜索引擎还是特定功能定位的智能体,其之所以对我们提出的每一次询问,首先提供一份导语式的内容提要或综述,是因为日益强大并逐渐具有某种神性的大模型深深洞悉到,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缺乏耐心和能力去自己阅读、消化各个原始文档。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正在充当人类智能的“掘墓人”。
世纪之交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搜狐、新浪、网易三大门户作为当时的新媒体,虽然自己不生产新闻,而是以传统媒体内容为食料进行二次内容加工和分发,但借助互联网兴起后人们新闻消费模式的革命性变迁,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作为内容食物链上游或顶端环节,生生把一众传统媒体变成了为自己打工进货的廉价的原料供应商。如今类似的剧情正在重演,而人工智能大模型则可以看作是最新一代的新媒体。
在各行各业都在实质性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推动其行业升级和演变的时候,人工智能对用户新闻内容消费方式带来的上述变化其实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人工智能这种迎合我们思考或思维好逸恶劳本性的“做法”,本质上是把原本由人脑进行的工作转包给外挂智能来进行,从而导致人们从生理到心理乃至智能层面的某种萎缩和空心化,“脑腐”(Brain rot)现象应运而生。“脑腐”的一个重要成因和典型表现就是人们不再习惯于进行深度思考和原文阅读,而是满足于且逐渐变得囿于快餐式的浅阅读。可以预见,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将是继社会化媒体、移动传播之后最为深刻的社会阶层结构重新洗牌的契机。也许我们真的将见证一个“无脑阶层”和“有脑阶层”日益分化的社会的到来。
面对这样的可能前景,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新闻业何去何从?新闻传播学科和学者可以何为?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这一第一产业的,因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实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作为内容第一产业的新闻业,同样是国家精神文化生活的源泉活水。大模型时代比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可靠、优质的接地气、反映真实社会状况的原创内容。探索一种内容上下游产业之间良性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相互成就模式,实在应该是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从业者和学者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