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实施双挂双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 A-
  • A+
2025/09/22 10:03     供稿: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学院 刘志学

牡丹江师范学院作为拥有67年师范教育积淀与37年乡村办学历史的边疆地区国门大学,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镌刻在乡村教育的热土上,用双向挂职的创新实践,谱写出新时代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

一、项目溯源:响应国家战略,锚定乡村教育痛点

为有效破解乡村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教研深度不足、校园文化薄弱等突出问题,牡丹江师范学院于2023年启动研究生导师“双挂双能”项目,旨在通过高校与乡村基础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双向赋能。

二、创新机制:构建双向赋能的实践体系

(一)双向挂职:打通校地合作“任督二脉”

高校导师下沉乡村:学校选派研究生导师赴海林、宁安、绥芬河等市县的乡村中小学、文旅企业挂职,担任副校长或管理职务,每周在岗不少于2天,全年累计驻点超40天。截至目前,已派出44名导师,覆盖34所乡村学校与乡村文旅企业,实现了从教育硕士到旅游管理硕士等多学科导师的跨界参与。

乡村人才走进高校:聘请15名乡村校长、企业负责人担任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授课与实践指导。这种“接地气”的导师队伍扩容,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鲜活的实践元素。

(二)“七个一”任务:精准滴灌乡村教育需求

挂职导师需完成“七个一”硬核任务:一份挂职日志(记录乡村教育观察与思考)、一项教研项目(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一项校园文化建设(如打造“根文化”主题校园)、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开展“1+1”结对心理辅导)、一份教学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案例库)、一份调研报告(如《黑龙江省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与对策》)、一场人工智能讲座(推动AI技术进校园)。这些任务紧密贴合乡村教育实际,确保挂职工作“不虚挂、有实效”。

(三)多元保障:激发项目内生动力

学校成立由研究生学院统筹协调,各学院协同推进,形成“校-院-导师”三级管理体系。设立专项经费,每个挂职项目支持2万元,用于导师调研、教研活动与学生实践。

三、实践路径:多维赋能乡村教育与产业升级

(一)深耕教育沃土,筑牢乡村教育根基

挂职导师与乡村教师联合开展50余项教科研项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教学竞赛指导等活动30余场,受益教师近千人。教育科学学院导师团队与海林市第三小学合作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根文化”办学特色,该校被评为“黑龙江省乡村教育示范校”。

导师们聚焦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短板,为乡村学校设计特色文化方案。在导师推动下,构建“红色文化+冰雪文化”融合,打造“杨子荣精神”主题校园,通过红色研学、冰雪艺术展等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导师主导科技文化墙建设,引入AI科普互动装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项目构建“导师+志愿者+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开展心理咨询15场、研学活动10次,组织500名乡村学生走进高校博物馆、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春晖志愿者服务队深入柴河初级中学,通过化学实验课、红色故事宣讲等方式,为留守儿童送上知识与温暖,相关活动被《中国青年网》专题报道。

(二)赋能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旅游管理硕士导师走进龙旅集团等企业,参与新媒体运营与文旅产品设计,主导开发“林海雪原红色研学”“朝鲜族民俗体验”等16个研学产品,开辟电商营销渠道3条,设计展会营销方案1项,直接带动千余名村民增收。

四、成果斐然:书写校地共赢的时代答卷

导师团队发表乡村教育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乡村教师留任机制研究》等专著10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3项教学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案例库。通过挂职锻炼,导师们掌握了乡村教育需求痛点,积极为乡村教育振兴献计献策。依托“双挂双能”项目,“乡村教育学”省级双一流学科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黑龙江省分中心、中俄虚拟教研室等平台,吸引俄罗斯院士团队加盟,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多项。

挂职导师引入高校优质资源,带动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师比例有效提升,青年教师占比稳步提高,师资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海林市等项目实施地中考、高考成绩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良率明显提高,乡村学校吸引力显著增强。文旅企业年收入增长明显,食用菌产业产产值创新高,校地合作项目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