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建构到情感认同: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哈尔滨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测量

——基于框架效应、情感动员与危机修复的三重实验验证

  • A-
  • A+
2025/09/19 15:26

李晟宁 刘德寰 周意勇

【摘要】本研究依据情感事件理论,通过三个实证研究,系统考察了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城市形象塑造框架及其传播效果。研究一关注媒介图景的符号化构建,实证检验了抖音短视频叙事框架(正面还是负面)对哈尔滨城市形象感知产生的直接框架效应;研究二深入探讨情感反应与开放性人格特质在形象感知上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揭示了短视频内容属性经由情感反应进而影响城市形象感知的中介机制,并检验了公众的开放性人格特质这一过程的调节左右,拓展了传统情感 - 认知的关系模型的边界条件;研究三聚焦城市负面形象危机传播中政府话语的修复机制,验证了媒介平台上政府实施的修复措施对缓解负面城市形象感知所能起到的情感补偿治理效能,及城市形象修复过程中情感反应的中介机制和人格作用的调节机制。本研究积极融合传播学和心理学视角,为网络时代其他城市的形象传播与危机应对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框架,向媒介平台的城市形象建设策略及其优化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情感事件理论;抖音平台;哈尔滨;城市形象;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

由于客观的空间距离,大部分群体无法通过亲身实践塑造对于每个城市的行为态度和全面认知,因此媒介是构建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是影响人们对于城市认知感受和综合反映的重要介质,其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会深刻影响城市形象传播的效果。

尤其在数字化时代,作为信息流动的主要载体,智能媒介在搭建城市形象符号和感知客体的中间桥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改善了旧媒介下城市形象传播的滞后性和片面性问题,通过选择、加工和传播城市相关符号信息,有效塑造了公众对城市的认知框架和情感倾向,并且通过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快速构建并传播城市形象,有效影响公众对城市间多维度的感知、情感反应和行为意愿。

本文以情感事件理论框架为指导,分别验证抖音短视频平台城市形象感知的框架效应、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调节中介模型以及城市形象负面感知传播下的补偿治理三个研究问题,为哈尔滨城市形象传播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城市形象网络叙事提供建议模板,对丰富城市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传播效果是指当传播接收方在收到叙事框架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形象传播效果测量历经多年发展,从单一维度到系统化,从静止描述到动态监测,从技术导向到人与技术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多维度多方法的研究体系。

在评价维度上,表现出从基础性结构到多样性细分的特性。国外学者 Baloglu(1999)较早提出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整体形象三方面评价城市形象,涉及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医疗卫生等感知具体元素,让城市形象评价有具体落脚点;Gartner(1999)在此基础上继续细分,将原生形象和致成形象分为认知、情感、意动三个维度,让评价系统更加系统完整,也为后人引入心理学视角奠定基础;吴良镛(1989)从人文感知出发,在《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一书中,提出归宿感、邻里感等六个被感知群体测量指标,让评价维度具备本土意义,更加契合中国城市现实。随着深入,一些学者开始重视中介与异质因素,Tasci 等(2007)认为形象感知过程会受到地缘依恋、情感基础等变量的影响,揭示了影响评价的复杂因素;Martin Selby(2007)提出原生与致成形象的两级分类法,表明潜在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差异应在评估过程中被考虑,从而提高评价的针对性;Llodra-Riera(201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异质因素影响认知,拓展了评价维度研究范围,扩充了评价维度内容。

评价方法上,技术变革、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趋势,原有方法不断优化升级。李智虎(2003)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函数,测量受众期待与实际体验的分化,细化效果评估模型,从量化角度更加准确反映实际效果;张春河(2010)提出结构法与非结构法相结合的测量思路,强调多轮控制变量的实验措施,使得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可靠;Ascanius(2013)创新提出尝试运用网络爬虫采集论坛信息,通过语义分析测量城市形象传播效果,顺应数字时代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测评城市形象;方雨(2017)运用 UGC 分析武汉市形象感知的积极和消极向度,将用户视角和行为纳入测评体系;吴宝清(2018)基于图像学理论构建三级清晰度指标体系,从整体、维度、要素三个视角创新城市形象测评体系;陆利军(2020)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大量采集到的城市形象关键字进行词频分析、测量情感强度,探索感知者网络关注度,建构认知—情感模型,研究大众对城市形象的感知。

现有研究为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测量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支持,均体现了学者们对传播复杂性的深刻洞察。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部分局限:其一,媒介场景适配性欠缺,多数研究基于静态数据,难以捕捉动态传播中受众情感与认知的实时交互;其二,心理机制的解析深度不够。现有研究虽提及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但多停留在简单关系层面,传统模型忽视了短视频内容通过多维情绪传导影响认知的动态过程,更未关注开放性人格等特质在其中的情境化调节作用,未能揭示情感反应与开放性人格特质的复杂交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机制,这使得对“传播—情感—认知”链条的理解仍显表层;其三,危机修复的实践指导欠缺。现有研究多聚焦正面传播效果,对负面形象危机中的政府补救机制实证不足。当城市遭遇负面舆情时,政府话语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情感救赎、情感修复,其中情感反应的中介机制和开放性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缺乏可操作的危机应对措施。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情感反应引入作为中介变量、开放性人格特质作为调节变量,打破以往单向链,揭示了“内容属性—情感反应—认知评价”的机制,加强了对心理过程的解析。关注负向危机中的政府补位,探析政府情感补偿效应和机理,为政府应对提拱经验依据。构成从正面建构到负面修复、从符号传播到心理机制的完整研究链条,完善了短视频时代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视角,为实践提供了具有理论性、可行性强的解决方案.....(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ZDA05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