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映性实践论的视角
- A-
- A+
高杨 陈恩伦
【摘要】新一代数字环境为活态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基于反映性实践论视角,本文剖析了一位优秀乡村教师近十年内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教学信息化的专业实践案例 , 旨在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民族文化传承。通过对数字民族文化知识的挖掘、获取、内化、评价、共享以及外化,乡村教师作为民族文化学习的设计者、反映的实践者以及传承的诠释者,打通“互联网 +”技术的应用层面、联通数字技术的推广层面、扩展融通移动终端的对接层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促进民族文化从静态闭环向活态开放传承转变。
【关键词】数字技术;乡村教师;民族文化传承;反映性实践论;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问题是文化的民族性。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 , 为人的社会群体所共享 , 所以文化与民族须臾不能分离。这其中还有一个动态的环节:民族文化的传承 , 即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与教化的影响密不可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教师则是这一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群体。2020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强对乡村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是新时代对乡村教师赋予的重要历史任务,这不仅有助于重塑乡村教师的文化认同感,涵养健康的教育生态,也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生产能力,筑牢民族文化基底。总之,民族文化传承需要“鲜明的国家立场、理性的社会共识、明确的个体担当”。数字化转型时期,在“人—数字技术—文化”的互动中,形成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学生、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维互动的文化教育新样态。当前存在着民族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的维护、民族文化内容的中断和传承人才的缺乏等挑战,数字技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动态、参与式、融入当代生活与实践等方式,特别是借助数字技术,使文化得以延续、更新和发展的传承模式,区别于静态、博物馆式的保存,从而实现活态传承。那么数字技术对于民族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其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又应发生什么样的转变?
本研究是基于一位乡村小学校长(简称“实践者”)在 2013-2023 年的十年间,对民族文化的信息化传承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并将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到民族文化传承课程设计中的案例研究,旨在揭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乡村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以及在“互联网 +”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本研究运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者及其团队进行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从教师的内部视角展示民族文化传承课程教学设计以及其背后的教学逻辑过程。
二、数字时代乡村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本质:基于反映性实践论
曾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的唐纳德 •A• 舍恩在《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一书中区分了专业实践的两种“地形”:“在专业实践的不同地形中,有块干爽坚实的高地,实践者可在那里有效使用研究产生的理论与技术;不过,同时也存在着一片湿软的低地,那里的情境是令人困扰的‘混乱’,在那里科技的解决之道是行不通的。”根据舍恩“行动反映”理论来看,乡村教师就是行走在“湿软低地”用专业“行动反映”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乡村教师经常需要面对那些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当前科层体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师变得越来越理性,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丧失创造性,教师对意义的阐释空间越来越小,将一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模式化地运用到另一个问题上。因此在建构过程中,乡村教师作为反映型实践者则需要摆脱科技理性的限制,对情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察,并利用个人的实践经验来理解和构建情境。舍恩强调行动研究方法对于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当学习者能够从实践出发并将其应用于解决自身实际问题时,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学习的目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掌握知识技能或简单地重复既定任务。对于行动背后的策略、计划、理念、价值观和个人角色,乡村教师应持有开放的探索态度,教育智慧只能存在于教育实践中 , 并由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根据具体的、可变的教育实践作出审慎的判断 , 以使学生的实践德性在教育中得以展现。基于情境激发的技术介入,亦将因其对特定情境中教师内在需求的满足,而生成对于教师和教育实践的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实践者常常基于与环境的交互来确定自己的行动策略,为实践情境设定问题是一个“命名事物”与“框定脉络”的互动过程。舍恩对专业实践的解读本质上是一种反映性的实践观点,这为重新审视传统民族文化传承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塑民族文化传承课程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
乡村教师作为反映型实践者应建立反映性学习情境,保持“我假定我知道些,但在特定的情境中,我并不是唯一能提供相关及重要知识的人。我的不确定性也将是自己和别人学习的材料”以及“寻求与当事人的想法与情感的联结。当事人对我专业知识的尊敬是来自于他在情境中的真实发现产生的,因此不再需要去维持专业面具的假象”,把自己的专业能力作为一种看待事物被建构与再建构的方式,准备好且有能力在学生的经验中探索其背后的意义,不要求学生盲目地对教师“黑箱作业”的专业能力产生信心,而是必须依靠其在互动中不断展现出真实的实践能力。反映性学习需要“教师—学生”之间是协同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在进行框架分析、资料库建立、行动科学或行动中反映的任何研究,都得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实践经验的内部观点.....(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