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用户话语的失业风险感知研究
- A-
- A+
张 洋 廖怀远
【摘要】为探究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失业风险感知,本研究结合情感分析、LDA 主题建模及语义网络分析方法,解析2022 年 11 月 30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间的微博用户话语。研究发现:用户话语中的情感以负面为主导,且信息传播与情感表达呈同步性,致使舆论趋于极端化;用户话语聚焦“个体性”“行业性”“社会性”三类失业风险感知,分别指向个人能力危机、职业群体替代与大规模社会失业问题;用户话语折射出社会权力分配失调的矛盾冲突,凸显了技术发展与社会权益保障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失业风险感知;LDA 主题建模;语义网络分析;话语分析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转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驱动着社会系统发生重构。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了人类与社会互动的能力和角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政治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ChatGPT 的横空出世,使得所有人对于人工智能的想象都有了一个具象的载体,其未来影响也似乎清晰可见。作为颠覆性的技术集合体,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蕴含着显著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创造高附加值岗位的同时,亦引发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震荡,加速传统职业的迭代与消亡。这种技术驱动的结构性变迁催生了公众的失业风险感知,诱发焦虑、不安全感等负面心理效应,更折射出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间的深层次张力。社交媒体是用户话语表达的空间,对有关失业风险感知的话语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失业风险感知的具体内涵,也有利于洞悉其背后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一)失业风险感知
失业风险感知是指在职者对其自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失业可能性的主观预判。在既有研究中,失业风险感知与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密不可分 , 两者在概念和测量上都高度一致。部分学者甚至直接将工作不安全感界定为失业威胁感知以及对失业的相关担忧。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一部分集中于失业风险感知的负面影响上 , 围绕着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态度、组织态度、健康以及与工作有关的行为之间的联系。另一部分的相关研究聚焦于引起工作不安全感的因素 , 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宏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整体失业率、社会、金融或卫生危机、全球化与技术变迁以及政策法规等;第二类为中观因素,主要包括公司业绩、组织变化、组织竞争力、规模水平等;第三类为个人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结构、职业地位和教育、以前的就业经历、健康状况和目前的就业条件等。
这种对就业的不安全感也被学者弗拉基米尔·金普尔森和亚历山大·奥什切科夫(VladimirGimpelson,Aleksey Oshchepkov)称为“失业恐惧”(Fear of Unemployment)。“Fear of Unemployment”一 词 最 早 出 现 在 1982 年 约 瑟 夫· 纳 尔(Joseph LNaar)关于失业恐惧打击美国工会并影响工作保障的短文中,也常使用“Unemployment Fear”一词。在面对失业风险时,Roser 认为恐惧是面对潜在的危险在现实中发生时的一种重要的情绪 , 但恐惧缺乏责任感 , 并不是面对风险后果和不确定性时合适的情绪。也有中国学者指出,失业恐惧天然地体现了现时代人们对就业冲击的被动担忧,但却缺乏改变就业现状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力,需要超越个人层面的引导和规划。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失业风险感知
数字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帮助劳动者减轻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会取代重复性劳动和机械性的就业岗位,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程序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会逐渐被工业智能化所替代,即存在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便预示着一部分民众的失业。
关于人工智能可能引发失业的风险感知研究较为丰富,主要可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一部分研究者关注这种失业风险感知带来的社会后果,在个人层面上,Stephens 认为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岗位可能导致民众收入和消费降低 , 破坏自信心 , 压抑主观幸福感 , 消极地影响健康;在家庭层面 , 这种风险感知可能使家庭关系复杂化 , 负面地影响婚姻和家庭功能。还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个体因素与这种失业风险感知程度之间的关系,从教育经历、年龄层次、从业类型、婚姻状况等方面探究不同人群之间的区别。王军等人发现提高个人受教育水平以及获得代表技能水平的职业许可证书能够让就业者对自己的工作前景更乐观,养育孩子、照顾老人或病人、从事幼儿服务以及教育类服务的就业者认为自己被 AI 技术取代的可能性更小;李佩则发现在教育经历及年龄方面,高中及以下学历群体和 31-50 岁群体的失业风险感知程度最高,应当引起社会关注.....(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智能传播中的舆论博弈、认知竞争与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TJWHSx2302-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