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的反“优绩主义”行动与身份认同现象研究

  • A-
  • A+
2025/09/19 14:46

刘 洁 陈 勇宜

【摘要】高等教育中的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内卷”成为青年学生普遍面临的生存困境,优绩主义与教育公平的争议持续引发公共讨论。“竺奖事件”作为典型舆情案例,代表了青年学生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的以反“优绩主义”和身份认同为核心的数字行动。本文发现青年学生的反“优绩主义”行动表现为一个“身份建构—身份解构—身份重构”的辩证过程,他们以“宣传方式”“评价体系”“超级中学”为言说对象,解构“分母”话语背后的权力—伦理关系,完成对“普通人”身份话语的创造性重构。该研究为理解高校学生舆情事件提供了典型参考,对化解教育公平议题中的负面情绪积压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青年学生;“优绩主义”;身份认同;青年数字行动主义

2024 年 11 月 14 日,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题目为《24/67656,他们拿下浙大最高层次奖学金!》①的文章,介绍该校“竺可桢奖学金”的获得者,这篇文章将未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当作获奖者的分母,通过人数之比说明这一浙江大学最高层次奖学金的“含金量”,衬托获奖者的优秀(下称“竺奖事件”)。

引起笔者注意的是,“优绩主义”成为“竺奖事件”中被反复提及的热词。尽管学术界已对教育“优绩主义”展开批判性反思,且近年来青年学生在“反内卷”“反焦虑”的相关讨论中也曾涉及对“优绩主义”的批判,但这一事件是青年学生首次作为话语主体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系统、集中地讨论与批判“优绩主义”。

因此,这一现象促使笔者进一步对社交媒体平台中青年学生关于“竺奖事件”的文本进行深入挖掘,试图深入剖析“竺奖事件”所体现的话语特征,考察青年学生在这一事件中的话语实践并揭示背后所反映的社会语境与时代特征。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逻辑,也为反思教育“优绩主义”提供了新的经验素材和理论视角。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一)高等教育中的“优绩主义”伦理“优绩主义”的英文是“meritocracy”,其中“merit-”表示优点、功绩,“-cracy”意为公共权威或统治。“优绩主义”主张社会财富等资源的分配应当以个人努力、才能、受教育程度等可控因素为准则,即“成功 = 努力 + 能力”,而非家族背景、智商、天赋特权等与生俱来的、不受个体直接掌控的因素。在教育领域,“优绩主义”成为教育资源分配的重要原则,打破了传统等级制度下教育资源的垄断,贯彻了配置教育资源的公平原则。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样理解教育公平本来无可厚非,也切中时弊,但也有失之简单的问题。”研究表明,“优绩主义”所强调的竞争逻辑催生出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化,使学生丧失了与他人的共同体意识。然而,以上研究虽然将研究对象转向了教育竞争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但研究多聚焦于解释其被动处境,对青年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不足。近年来青年学生主动进行话语生产,诞生了诸如“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等网络话语,展现了突破“优绩主义”桎梏的主动姿态。因此,“竺奖事件”作为青年学生反对“教育优绩主义”所采取的话语行动,能够为理解高等教育转型期的当代青年学生提供新的视角。

(二)社交媒体与青年数字行动

数 字 行 动 主 义(Digital activism) 指 通 过 数 字手段推动社会变革的行动。这一概念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常与网络行动主义(Online activism)、社交媒体行动主义(Social mediaactivism)、标签行动主义(Hashtag activism)等交叉使用。青年是数字行动主义研究的重要对象,社交媒体是促成集体行动,进而进行数字行动主义展演的主要空间,社交媒体中的话题标签、搜索趋势、表情包等是数字行动的主要手段。尽管也有批判认为社交媒体中的数字行动主义仅仅是一种实际社会影响有限的懒人行动主义(Slacktivism),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行动主义能够有效提高社会对某一公共议题的关注度,而使某个话题在大众话语中变得可见,即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行动。

Stornaiuolo 和 Thomas 进一步提出青年数字行动主义(Youth digital activism),特指青年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在线行动,这些行动旨在推动社会变革或转型,能够成为打破不平等的核心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既有研究存在明显的议题缺失与认知偏差。既有研究遵循“社会参与者”范式,强调青年参与气候变化、反对种族主义等公共政治议题,却忽视了作为学生的青年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数字行动进行的自我赋权实践。这种选择性关注进一步导致了对数字行动主义理论图谱的理解偏差——教育场域中同样存在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数字行动主义必然会在内嵌于教育场域中展现出独特的面向。从认识论角度而言,仅聚焦数字行动主义在公共政治议题中的实践,事实上将数字行动主义狭隘化为了街头政治的数字延伸。因此,本文试图解构数字行动主义与公共政治的同构性迷思,将青年数字行动主义引入教育研究领域,透过“竺奖事件”全面理解青年学生面对“优绩主义”困境时采取的数字行动.....(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