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杨 俊杰 薛红霞
【摘要】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国产老剧的“AI 魔改”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赛博格时代“文化记忆场”重构过程中的异化风险与治理。随着广大网民通过使用 AIGC 技术对国产经典老剧的“AI 魔改”,导致了“文化记忆场”有关文化记忆、价值观念、创作技术以及商业资本的四重异化,而其异化路径主要受制于技术—资本—受众的三重驱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内容治理、技术规制、平台追责以及媒介素养改善的多元协同的记忆治理框架,其既能有效防范 AIGC 技术异化对“文化记忆场”的肢解,守护文化根脉;又能包容创新表达,向数字内容生产注入正向潜能。为数字时代的文化治理提供范式参考,助力构建技术向善的文化生态。
【关键词】AIGC;“AI 魔改”;文化记忆;内容生产;技术可供性
“三国变成了枪战片,曹操举起了机关枪;红楼被改成了武打戏,林黛玉倒拔垂杨柳;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骑上了摩托……”2024 年 12 月 9 日,央视网发布了一条名为《AI“魔改”国产老剧引争议,改编边界在哪里?华妃骑摩托、悟空开飞船,AI 视频以假乱真》的报道。报道中所提及的AI 指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即 AIGC 技术。放眼当今,AI 深度学习模型不断迭代,从 ChatGPT、Midjourney 到 Sora, 再 到 如 今 引 起 国 际 震 动 的DeepSeek、Manus 国产大模型的横空出世。AIGC已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的传媒传播带去深刻影响。在影像创作领域,不同的智能化模块组合所形成的应用已逐步渗透至电影、动画、短视频等影像创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基于AIGC 技术对国产老剧的“AI 魔改”现象也屡见不鲜。“AI 魔改”,其表层意义为利用 AIGC 技术根据已有内容进行二次创作。
对国产老剧的“AI 魔改”,其内涵在于对国产老剧的创意性表达,展现了新一代观众对国产老剧的全新解读与自我表达。此外,基于 AIGC 技术的二次创作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创作成本,良好印证了 AIGC 技术在内容生产端的应用前景与技术地平线价值。但同时,无底线无边界的“AI 魔改”在无形中篡改国民的文化记忆,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广大网民的精神风貌,使得我国国民的“文化记忆场”在无形中正经历重构与异化。“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作出一系列部署,助力扩大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为此,对于“AI 魔改”乱象引起的国民“文化记忆场”异化的纠偏迫在眉睫。
一、乱象表征:“文化记忆场”的重构异化
近年来 , 作为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微观组成部分的文化记忆 , 逐渐成为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文化记忆理论的核心思想起源于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哈布瓦赫认为记忆并非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在社会框架中被塑造而成的。在此基础上,阿斯曼夫妇于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旨在探讨文化以记忆的形式通过何种媒介与机制传承、保存与演变。文化记忆(Culture Memory),并非个体记忆的集合,而是一个社会、集体通过特定的符号、仪式、文本、纪念碑等媒介保存与传递的集体记忆,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也会以代际传播口口相传的形式塑造集体记忆。社会或特定群体范围内形成的共有的“文化记忆场”,无形中影响着社会大众的身份建构,促进历史连续性、社会整合与文化传承,同时也在社会大众的建构中面临形态、内容的流变与形塑。国产老剧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符号是社会公众“文化记忆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文化记忆场”的重要媒介,承载着社会大众共有的集体记忆、价值观念与审美偏向。如今,经由 AIGC 数字转译的无底线无边界的对于国产老剧的“AI 魔改”现象,正潜移默化中导致社会公众“文化记忆场”的重构异化。
(一)文化记忆失真
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语境中,受众对国产老剧的理解可以引申为“交际、记忆和媒介三者间的具有历史性变化的关联”。对国产老剧无底线无边界的“AI 魔改”,一方面将导致数字内容生产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AI 魔改”乱象下,AI 将《亮剑》与《三体》中诸如“三体人”“水滴”等设定杂糅一体,将抗争对象改编为“三体人”,将抗战场景改编为“星际战场”,以一种戏谑的“鬼畜”方式架空历史背景,消解了历史叙事的严肃性。另一方面,未经由合适指令调校 AI 大模型而进行的内容生产,将会促使 AI 大模型对经典文化符号的过度解构。例如 AI 创编的“《黑化版西游》”充满了西方克苏鲁文化中的暗黑恐怖元素,将大量依托《西游记》原著改编而成的经典影视剧中的花果山“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人间仙境,描绘成充斥着“食人猴”“骷髅头”“幽灵鬼怪”“阴森城堡”等西方恐怖元素的“人间炼狱”。剥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沦为剥离中文“高语境”浪漫灵魂的空洞视觉符号。同时,“AI 魔改”还存在导致数字技术量化机理下地域文化消解的风险,如《茶馆》中颇具京味儿的对白被披上了网络流行语的外衣、《红楼梦》中江南园林的独特景观摇身一变成了现代都市……当地方方言、民风民俗以及地域景观等颇具地域特色的记忆载体被 AI“计量化”“标准化”,地域文化将失去原本的独特性、多样性,而这些都可能导致国民文化记忆的失真.....(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面上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调查研究类课程思政创新实践与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MS202305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