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高宪春 赵雪松 屈锦培
【摘要】本文以新文科为背景,基于数智技术迭代发展与社会文化语境,探讨国内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文科改革问题,分析整合既有资源,创新规划符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关键在于理念转变与发展;在促进新闻传播学科交叉、院校交流、产学研一体化等不断融入智能新技术的进程中,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中“人文”与“技能”核心培养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体系创新的新理念、新进路。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体系改革意义深远,有利于建设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自主学科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的全面型新闻传播人才,适应当下媒介社会发展诸多工作与实践。本文基于当前数智技术发展与社会文化语境,探讨国内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新文科改革实践,探索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体系创新的新理念、新进路。
一、新文科背景下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侧重
(一)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学生内在创新活力与实践热情
得益于现代媒介技术发展,信息传播架构起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协作,传统媒体对“技术融合”的迫切需求使新闻传播学研究深陷“技术理性”的思维定式,而忽略了“人”本身作为新闻报道、信息传播的出发点、动力源与目的地。由此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更强调“人”的维度,将人的行动、协作与创新作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新闻传播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科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影响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性问题。新文科建设核心要求之一是,实现家国情怀、人文价值与现实关怀的内部赋予,为新时代社会建设培养勇担重任、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要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复杂交织的信息生态下坚守社会价值与中国立场,把稳传媒工作价值导向,坚决维护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其次,新闻传播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群体自主创新热情,使学生成为院校教学工作行动主体,引导学生开展理性思想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在生活中孕育、在课堂中完善、在实践中反思。
再次,国内高等院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破除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传统“大新闻”“大传播”“大影视”框架之外,肯定学生在自媒体渠道、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探索与成绩。
新闻传播学科应聚焦社会,而社会在本质上是人的联结,新文科所倡导的人文价值首先体现在人作为社会个体的群体性身份与文化使命感。在此背景下,审视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各种外构技能属性和“人”的本质维度,重视对学生技术训练、价值内塑与创新引导。
(二)“文—技”并重,实现技术能力与人文情怀融会贯通
数智媒介生态下,技术与文化互为表里,“技术融合”与“文化融合”不断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应以人文情怀引导技术向善,以技术基础保障理念落地。陈力丹认为,人 - 机传播中人是唯一的主体,AI 不具有生命,必须在人的掌控下。
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依赖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的注入。从劳动要素考察,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实现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最基础、最核心的保障。数字化信息技术关键在于“连接性”,在个体层面以社交媒体平台为信息枢纽实现了原子化信息个体的互动和联结,在社会层面则通过搭建直接沟通的渠道颠覆了传统的产业结构。而在“连接”之后,驾驭数字技术仍需要以人文价值作为航向。相比传统新闻伦理,数字时代信息素养应注重开放性、公共性与批判性培养。廖圣清等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也应当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人文关怀的新型教育范式,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需求,培养新闻传播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建设应关注信息个体基于自身兴趣取向而形成的亚文化社群合理性,应当以开放态度接纳并引导不同亚文化社群内部发展与群际沟通,倡导交往理性;其次,新闻传播教学过程明确私人化信息取向的算法问题,新时代传媒人才应具备重建公共性理念的责任感,合理建设网络公共领域,促进话语交流的有效性;再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树立技术批判意识,警惕在媒介技术学习与应用中失去主体性,尤其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运用的审慎性等。
新闻的真正价值在于新闻背后人与人的关系,技术的介入不应取代新闻传播工作中人的承诺与坚守,“工具终归是工具,如果寄全部希望于工具而忽视核心力量,那掉落在工具陷阱和技术漩涡之中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学生获取某种技术,更需要建立以公共性价值为内核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2 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2XW04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