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褚金勇
【摘要】当前中国新闻史课堂普遍存在着“编年体困境”“档案陈列症”等问题,报刊史料沦为报刊、报人、报事的堆砌,缺乏意义阐释,线性知识灌输导致认知扁平化,而互联网时代学生有着从“知识接收”到“意义建构”的历史感知方式的需求转型。本文以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知识传授”与“故事表达”的融合路径,结合新闻史学科特性,提出以“故事化教学”重构课堂实践的模式,通过历史情境还原、人物故事介入、媒介文本细读等策略,有效激活新闻史教学的人文价值,实现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文精神培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新闻史;知识点;故事丛;故事化教学
中国新闻史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却也容易成为最被学生忽视的课程。客观言之,新闻史教学没有新闻业务课鲜活,也没有新闻理论课系统。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新闻史课程在琐碎的时间、地点、报刊、人物、事件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特有的历史的厚重感与故事的趣味性。在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中,历史绝对是最重要的,关涉政治、教育、文化等问题的核心知识领域。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的国家绝无仅有。历史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如此被重视,绝不仅仅是为了“陶冶人文情怀”“丰富人文素养”,而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烈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的原委曲折和是非对错,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也就是司马迁所言:读史是为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笔者认为,以如此路径学习中国新闻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中国新闻史教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效的学问与课程。在那些琐碎的报刊、人物、事件背后,我们需要寻绎新闻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事迹,也需要重温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故事,更需要传承他们“斯文在兹,勿忘人民”的人文精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中进行尝试性思考与实践,希望能够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实践贡献一二。
一、从“知识点”到“故事丛”:中国新闻史学习中的认知转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知识生产也更新迭代,青年群体陷入求新、追新的社会风潮之中,对历史知识不自觉地心生距离之感。谈及历史知识,部分青年人认为是从旧土堆或故纸堆里挖掘出的土里土气的事物,蒙着厚厚的历史烟尘。在此语境下,寻溯新闻历史源流的中国新闻史课程,对新闻学专业学生往往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上需要记忆的时间、人物、报刊、事件纷繁复杂,也让新闻学子望而却步。如何化解这一难题,这里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来阐述中国新闻史的知识与故事,并建议中国新闻史教学可以从讲述“知识点”转化为挖掘“故事丛”。
(一)知识点:新闻史教学中的碎片化
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档案陈列体”“事件编年症”等问题,报刊史料沦为时间地点数据的堆砌,缺乏意义阐释,让中国新闻史教学成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课程。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人类认知系统一般由语义与情节两套不同又相互联系的编码组成。语义编码是以语言为形式所感知的信息编码表征,处理语义记忆的信息,按照客观事物的类别、属性、规则、公式进行组织记忆,像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辞典;情节编码对非语言形式所感知的事物、事件和场景,处理情节记忆的信息,是经验性、故事化的信息储存,尽管零碎,一旦被激活会以群簇化的方式呈现,有着场景般的跳跃、转换与组合。在历史知识的储存、加工和提取中,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都不可缺少,二者的有机互动更能够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尤其面对中国新闻史上的碎片化知识点,效果会更加明显。必须看到,历史包罗万象,事件浩如烟海,我们已知的历史知识不过九牛一毛,进入历史书写中的事件也不过一鳞半爪。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写得比较系统,但往往只是大历史视野下一点点的历史碎影。就中国新闻史课程而言,知识点多且碎片化,有许多报刊、人物、事件;就中国新闻史而言,就有浩如烟海的新闻报刊、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它们构成教材编写和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
这些碎片化的新闻史知识点组成了我们的中国新闻史教材往往是将时间、人物、报刊、事件等知识点简单串联罗列下来,纷繁复杂,缺少形象生动的历史叙事。这些报刊、报人、报事彼此之间也缺少严密的知识线索,散落在教科书的各个章节,青年学子想要记忆都并非易事,也是考验授课教师的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的讲授像档案陈列展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记忆往往流于事倍功半,虽记得住但也忘得快。学生一上来就面对一大堆与自己距离遥远、枯燥无味的碎片化知识点,很难亲近起来。学习历史并非简单的死记硬背,也并不是知道的历史事件越多越好,不是记住越多新闻报人、新闻报刊,知识水平就越高。现在互联网平台有着各种信息检索途径,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也让他们对简单罗列知识点的课堂讲授接受度不高,由此也提升了对新闻史讲授的难度和要求.....(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 2022 年度国家哲学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报刊纪念性新闻的历史记忆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2FXWB024)、2022 年度郑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以‘课程人文’理念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2ZZUJG112)、2024 年度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平台项目“当代中国政治纪念的影像实践与历史记忆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4XKJS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