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TOE 框架的研究
- A-
- A+
周敏 李子元
【摘要】在全球生态从“乌卡时代”向“巴尼时代”迁移的背景下,国际传播平台面临技术标准割裂、“第三空间”悖论及风险应对机制缺失等挑战,传统“工具—效果”范式难以适配复杂动态的传播生态。本研究基于 TOE 框架,将平台韧性定义为技术、组织、环境三要素协同作用下的动态适应能力,构建“技术防御—组织响应—环境缓冲”的闭环机制。研究发现,技术韧性通过弹性标准体系实现数字主权柔性博弈,组织韧性借助文化敏感性驱动全球本地化治理,环境韧性依托三级响应机制构建风险动态应对系统,技术弹性、组织柔性与环境适应性的三维跃升为破解平台困境、构建包容可持续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平台韧性;国际传播;TOE 框架
一、问题缘起:国际传播平台的韧性危机与理论重构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与数字文明全面革新的时代进程中,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跨国界信息流呈几何倍数增长,这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重塑了传播生态,数字媒体平台一跃成为国际传播的前沿阵地。“平台”(platform)原是描述物理空间的建筑术语,是内容、技术和用户相遇的“地方”。跨国数字平台可以理解为一个牵涉全球、区域地缘政治的持续性空间进程,其通过将包括全球用户数据在内的要素整合进自身的数字生态,迅速跃升为国际交往的信息基础设施,对于跨国信息传递、国家形象塑造、国际关系维护起着重要作用,日渐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
与此同时,国际传播格局正经历着深刻而持久 的 转 型, 随 着 全 球 生 态 从“ 乌 卡 时 代(VUCAEra)”向“巴尼时代(BANI Era)”的场域迁移,全球系统受到内外因素交织影响,国际传播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相嵌入,个体心理和认知要素的交织振荡,逐步呈现出“脆弱性(Brittleness)、 焦 虑 性(Anxiety)、 非 线 性(Non-linearity)和不可理解性(Incomprehensibility)”等特征,在“巴尼”的世界里,曾经坚固的结构变得“脆弱”并且容易在快速变化的外部压力下被打破;“焦虑”成为社会集体的心理特征,代表普遍的不安和忧虑感;“非线性”则是指因果关系不再是线性关系,突出在新环境中的不可预测;“不可理解性”则意味着社会面临的问题更为错综复杂,往往无法进行简单的解释。多元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碰撞与交融,各类难以预测的突发风险与长期潜伏的隐患相互交织,国际传播平台在这一变革浪潮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变迁不仅要求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化解内部系统所累积的矛盾与不确定性。传统的“工具—效果”传播范式(“Tool-Effect”paradigm)难以应对传播主体多元化、媒介生态液态化、权力博弈复杂化的新挑战,亟须构建具有动态适应能力的平台韧性系统。
“韧性”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既涉及物质属性的描述,也包含心理层面的内涵,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韧性通常指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韧性则融合了“刚性”和“柔性”的优势属性,表现为个体在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适应性、恢复性、可持续变革创新等正向发展的能力。因此,从韧性视角看待社会和传播的范式转变,可以发现世界并非有序的、机械的和可预测的,而是混乱的、复杂的、不确定的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界或社会中看似稳定的状态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并成为全新的事物,其特征与原始状态截然不同。此外,这种转变不一定是外部干扰及其线性的因果关系的结果,相反,它可能是由于内部压力而发生,这意味着系统中的小规模变化可以放大并级联成重大变化。国际传播学会(ICA)前主席巴泽利尔(Buzzanell)提 出 的 传 播 韧 性 理 论(Communication Theory ofResilience,CTR),为从传播学视角理解韧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传播韧性理论强调通过共同创造富有成效的叙事来构建韧性,从而实现变革后的重新整合或转变。该理论认为,韧性并不完全是传播者的特质,而是通过叙事产生的传播结果。在以传播为中心的韧性理论中,韧性被视为一个过程,因为传播过程是动态的(dynamic)、递进的(recursive)和迭代的(iterative)。
当前,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大量研究聚焦于单一国家或地区,从本土视角出发对国际传播平台在特定区域内的表现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方式虽能深入挖掘特定地区的传播特性,但缺乏对全球传播网络中平台各要素互动关系与共性问题的宏观洞察。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聚焦技术维度,着重探讨数字技术在国际传播平台中的应用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这种研究视角割裂了技术与平台所处组织环境和外部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国际传播平台是一个由技术、组织管理、社会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现有研究对“技术—组织—环境”协同作用缺乏系统性探讨,难以有效指导国际传播平台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环境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韧性视角下的国际传播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不间断性等特点,且具有延展性和趋势性的传播行为与过程,以力求最终达到传播意图和效果。因此,在全球化复杂生态背景下,如何通过 TOE 模型(技术—组织—环境模型)的动态整合构建适应全球化复杂生态的平台韧性,成为当前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