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刘芷湉 赵竞鹤
【摘要】在技术赋权下,互联网领域生成了“新型政治空间”,各类思想观念在网络空间中激烈地交流交融交锋,如何在网络空间中更好地凝聚共识成为统战工作的新时代课题。影响共识凝聚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益分配冲突和多元思潮冲击,这两个因素均易导致民众公平感知下降。统战工作必须团结网络空间中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识别出公平感知较弱的群体,利用网络优势,规避网络劣势,寻求共识凝聚新路径。研究采用深描 Logistic 回归模型获取人口学因素,通过深度访谈探究原因并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网络统战工作方法以凝聚共识。
【关键词】网络统战;共识凝聚;公平感知;新形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体系,统一战线具有凝聚共识的职责与功能。在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下,网络领域生成了“新型政治空间”。截至2024 年 6 月,聚集在内的中国网民群体,规模近11 亿人,他们拥有自主的表达诉求,各类思想观念在网络空间中有着更激烈的交流交融交锋。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
从曾经的靶向宣传到如今的互动沟通,共识凝聚有了新的实现场域,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在互联网中有了新的发挥空间,但我国深刻的社会转型以及技术的深层次变革也使得共识凝聚面临着诸多挑战。共识凝聚的前提建立在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心理感知上,公平感知薄弱的群体或借助网络发声,或囿于信息茧房,互联网成为思想建设领域的最大变量,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团结重点人群,更好地凝聚共识成为统战工作的新时代课题。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一)新形势下的网络统战工作研究
互联网资源是开展网络统战工作的优势所在,是广大网民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新阵地。互联网所具备的虚拟性、开放性、无边界性、去中心化等特点,让网络阵地既处在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又起到社会舆论放大器的作用。新形势下的网络统战工作需科学认识互联网,发挥其正向作用。2005 年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全国统战宣传调研工作会”上首次提出了“网络统战”的理念,要求广大统战干部积极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善用新兴媒体开展工作。2011 年,中央统战部编撰的《统一战线使用工作方法》明确指出:“网络统战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传统与现代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具有开放性、平等性、互交性、超时空性和立体交叉性等特点的统战工作。”学界对网络统战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
一是立足于统战对象的网络统战工作研究。学者主要围绕新阶层人士进行探讨,认为新阶层人士较为依赖网络表达,统战工作方式需着眼于他们的网络行为特征。部分学者以同心圆为理论基础,将新阶层中网络意见人士分类,部分学者明确网络意见人士是统战工作重要对象,需建设“有机网君”,引导新媒体代表人士发出正面声音。另有学者对青年网络政治人群给予了关注,认为应对青年网络政治人群采取分类统战策略。
二是立足于统战方式的网络统战工作研究。部分学者着眼于宏观层面研究新形势下网络统战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网络统战工作方法及方案;有学者从各地各部门统战平台建设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平台标准化系统化存在不足,多数为数据孤岛,不能有效实现资源采集和数据互通共享;有学者在媒体运营的实践层面聚焦媒介通过对全国200 多个地方统战部官方微信公众号文章开展分析。
三是立足于统战生态的网络统战工作研究。有学者提出网络统战是系统的工作,包括现实空间的延伸、工作方法的提升以及对工作对象的重视,要构建主体、对象相统一的网络工作机制,也有学者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探索构建数字化治理联盟。
此外,还有部分研究立足于网络新技术新形势,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技术风险进行探讨,有学者研究将智能算法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革逻辑,也有学者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美西方认知战的运作机制与中国应对.....(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江苏省镇江市社科应用研究“统一战线”课题 (项目批准号:2024TYL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