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落主义”视角下研究生圈层流行语交往行为研究

  • A-
  • A+
2025/07/21 15:43

李惊雷  齐宇辰

【摘要】流行语广泛流通于社会当中,成为人们宣泄情绪与表达情感的工具。在特定群体中,也同样流通着群体内部的流行语。本文基于米歇尔·马费索利的“新部落主义”理论,以研究生群体内部的圈层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语言实践如何构建情感驱动的临时性共同体。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研究生流行语具有谐音梗、转喻式、隐喻式、重组式四大特征,并通过“痛感幽默—情感共振—身份确认—迷因传播”的四重机制实现群体联结。在人们的既有认知中,研究生常使用流行语展现负面处境,表达焦灼与无奈之情。但研究揭示,流行语不仅是学术压力下的情感宣泄工具,更是研究生主动建构身份认同、抵御外部话语霸权、实现部落凝聚的符号策略。

【关键词】“新部落主义”;研究生群体;圈层流行语;交往;语言实践

一、引言

“这个月‘低保’到账了吗?”——这段聊天的主人公并不是领退休工资的中老年人,而是研究生群体。“低保”不再指向社会保障,而是指代每月发放的研究生补助。内卷、打工人、小镇做题家……这类被大众广泛熟知的“青年流行语”反映着当下青年群体的生存图景与自嘲心态。而深入青年群体内部,研究生群体内部的交往生态更是充满了属于其群体内部的“黑话”——“低保”“学术蝗虫”“黄毛文献”“英一事变”,听说你还在搞什么原创,搞来搞去好像也就这样、学术 five……这类属于研究生圈层内部的流行语呈现出与青年群体主流流行语较为相似的符号特征,但又蕴含着难以被“秒懂”的深层意味。

米歇尔·马费索利的“新部落主义”理论为解读这一现象提供了新视角。该理论强调,后现代社会的部落是情感驱动、符号联结的临时性共同体,成员通过共享仪式与风格构建归属感。这类流行语在特定的研究生群体中进行传播,对于研究生而言,不需要传播者的刻意解读就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刻触达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但对于不属于研究生群体的人们来说,这类流行语无异于深奥的成语,无法知其具体含义。作为知识生产场域的研究生群体,正在形塑独特的“学术亚文化圈层”。本文将“新部落主义”理论引入青年亚文化的微观语言分析,揭示研究生群体如何通过符号实践平衡个体性与共同体需求,为理解后现代社会的群体联结机制提供新的维度。

二、文献综述

(一)流行语研究

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缩影和表征。网络流行语则是流行语在网络环境下的衍生,是源自网络平台的惯用语,因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便利性实现了超范围传播,被广大受众认可和接受并在现实社会广泛流行。如今,技术不断升级使得流行语在互联网传播中体现着迭代快、数量多、狂欢化的特征。

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高占比人群,是网络流行语的核心使用者与创造者。高菲(2022)指出,青年群体通过社交媒体生产、传播流行语,形成“粉圈”“电竞圈”等亚文化圈层。陈龙和杨逸楚(2024)强调,新媒介赋权青年,使其通过“符号游击战”(如“栓 Q”“yyds”)构建身份边界,形成圈层化交往模式。与此同时,流行语使用群体逐渐突破青年圈层。田丰和郝艺卓(2025)发现,网络方言流行语(如“吗喽”)通过短视频平台被更广泛群体接受,成为代际沟通的桥梁。蔡骐和赵雪(2022)以“后浪”为例,指出其从青年亚文化符号演变为公共话语,反映代际关系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通于社会的特殊话语,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心态。例如,青年群体通过使用流行语表达对社会压力的调适与抵抗。荣婷、左川冀(2024)在《偏差与归一:青年自我身份认同的话语修辞——基于“内卷”网络流行语的幻想主题分析》中指出,通过对“内卷”的研究发现,青年在“内卷”话语中形成了随大流者、激流勇退者、躺平者与弄潮者四大身份幻想类型,折射出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偏差,以及他们在社会压力下的不同心态和价值选择。王一淳和周轩(2024)通过“吸猫”文化分析,揭示青年通过“主仆式”话语(如“喵主子”“铲屎官”)构建精神补偿,消解社会压力,体现消费主义与情感需求的交织。诸如此类的还有 2019 年“我太难了”的刷屏,这正是经济转型期的集体焦虑投射。

流 行 语 常 以 戏 谑 方 式 挑 战 主 流 话 语。 王 韵(2022)指出,“X 媛”污名化过程中,网民通过符号抵抗(如“媛宇宙”)质疑性别与资本权力。同时,流行语能够帮助个体与群体建立身份标签。唐铮和丁振球(2022)指出,“打工人”“小镇做题家”等标签强化群体归属感,形成 “想象的共同体”。蔡骐和赵雪(2022)分析“社畜”“白莲花”等隐喻式流行语,认为其通过特征映射(如“牲畜般劳作”)实现身份类别化,促进群体认同。流行语也兼具情感宣泄与社交功能。巩述林(2024)发现,“尔滨”体通过幽默表达缓解社会压力,形成轻松的互动氛围。吴来安和刘欣颖(2022)分析“打工人”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揭示其通过图像符号(如“加油打工人”海报)激发消费共鸣。

纵观学界对于流行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近十年来,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几乎全部依托来源于网络平台上的流行语,并诸多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逻辑与社会心态方面进行研究。从微观方面出发,不少学者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或某几个同类型流行语进行研究,例如“City 不 City”“E 人 &I 人”“尔滨体”“内卷”“佛系”“躺平”“泰酷辣”“打工人”“社恐”“X 媛”,探讨在特定流行语所反映的传播逻辑与话语内涵。而从宏观方面,也有诸多学者选择聚焦于网络平台,分析数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变迁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媒体视域下‘90 后’的社会认同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9YJA8400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