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视角中心主义:视障儿童叙事的短视频媒介实践

  • A-
  • A+
2025/07/21 15:34

田雯雯  戴明丽

【摘要】短视频作为视障儿童叙事的新兴传播媒介具有双重作用。其一,为视障儿童提供了自我叙事的传播平台。其二,存在将视障儿童简化为受众单向凝视对象的风险,忽略了该群体多元的个体特质,客观上造成了视障儿童叙事传播的不平等。研究者基于媒介生态学理论对短视频这一媒介传播的视障儿童叙事进行了伦理审视,探讨如何通过提升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伦理和教育应用水平以促进视障儿童社会融合生态的和谐发展,同时提出以下建议: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借助短视频开展教育实践,发挥其在特殊教育和社会融合中的积极效用;完善数字环境中无障碍建设机制,构建传播视障儿童叙事的良好媒介生态,为视障儿童群体营造平等且支持的数字融合环境。

【关键词】短视频;视障儿童叙事;社会融合;媒介生态学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凭借其时长紧凑、内容吸睛、传播迅捷、受众广泛以及社交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现今社会备受欢迎的数字社交互动模式。短视频中,图像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数字化手段被整合到多样化的叙事实践中,以快节奏的视觉片段形式直观鲜活地向受众讲述故事,反映了叙事在数字空间中从经典文本形式向视觉化故事讲述的转型 ,深刻影响到个体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使原本处于社会关注边缘的群体如视障儿童,其隐匿困境得以呈现 , 短视频与其他媒介形式共同塑造了视障儿童群体叙事在当代视觉文化传播中的新景观。然而,这种传播现象并非全然积极,在增加视障儿童的社会关注度、提升平台用户对视障儿童形象感知的同时,视障儿童也可能遭遇隐私泄漏等各种风险。本文以媒介生态学理论视角切入,通过深入剖析视障儿童借助短视频这一媒介进行的传播实践,观察其叙事主题及其要素,进而探讨如何通过提升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伦理水平、完善其教育应用以促进视障儿童社会融合生态的和谐发展。

一、视障儿童叙事的短视频传播实践现状20 世纪 60 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就开始关注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率先提出了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的概念,并鼓励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开展研究并以此来理解“社会与其技术之间的互动”。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遂借用“Media Ecology”一词将媒介置于社会背景下进行讨论,生态位、平衡等生态学概念开始与传播学研究结合,意在“以生态学视角考量媒介研究”。之后这一术语逐步转化为学术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探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感知、理解、感觉和价值,以及人类与媒介的相互作用如何帮助或阻碍人类的生存”。伴随电子媒介的蓬勃兴起,传播与社会的关系愈发复杂。在今天,短视频已成为人们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形式,其“个性化推荐算法”“碎片化”“生活化”“娱乐化”的传播形式使之成为与传统媒介迥异的媒介场域,将各种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出结合动态影像的视听文化生态格局。

视障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面临着社会融入的诸多挑战,但在新媒介的助力下,他们得以通过多样化的叙事展现自我、表达情感,甚至实现自我赋权与社会融合。在视障儿童叙事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中,媒介生态学的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视障儿童叙事的短视频传播实践特征,对评估短视频传播促进视障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有重要价值......(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口新形势背景下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AH053313)、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研项目“基于 OBE 理念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3jyxm14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