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志”是一种方法吗?综述、反思及重新定位

  • A-
  • A+
2025/07/21 15:31

刘德寰  洪馨仪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流行的“网络民族志”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发现该方法在现有研究中存在被误用的风险;反思了关于“网络民族志”的几大误区:一是“新瓶装旧酒”;二是执行过程不严谨;三是将访谈法涵盖在网络民族志方法之下或与其并列。最后详细探讨了所谓“网络民族志”研究中实际运用的已成熟方法,质疑网络民族志作为一种独立方法的合理性,同时也对传统方法在网络世界应用的注意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民族志”;民族志;互联网研究;深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革命催生了网络社会的崛起,人类的日常活动也逐渐经历了从传统线下环境到数字化线上空间的转移。网络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化逻辑的扩散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也重塑了社会互动的结构和人类的交流方式。线上活动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交往、信息获取和身份构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互联网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研究,势必不同于对线下人类生活和社会观念的探讨。理解线下到线上的转移过程以及线下、线上时空规律的异同,对于把握当代社会的动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至关重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学科均形成了针对互联网和数字社会的新的研究领域和议题,如新媒体研究、网络社会学、数字经济学、网络心理学等。与之相应的,学者们认识到研究网络社会也应有不同于研究线下社会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大数据分析”“计算社会科学”“在线实验”“网络民族志”等风靡学界和业界的新名词。这些“新方法”席卷论文写作的同时,对其的讨论与反思也在逐步开展。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方法批判集中于方法实践的细节及方法作用的议题范围,少有研究回到方法论体系的层面,思考这些所谓的“新方法”在整个社会科学方法框架中的位置,从其源头梳理方法演变的逻辑。对于方法来说,如果其含义过于模糊,那么它被误用和滥用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其蕴含的技术和思想已存在于既有的成熟的方法中,那么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被提出和使用的现象就值得审视。本文关注近年来流行的“网络民族志”,从方法论层面考察其源流与内涵,并将其放在实证社会科学方法树的体系之中,批判性地探讨其作为一种方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缘起、发展和应用现状

谈及“网络民族志”,就不得不提民族志。民族志即把对异地人群的所见、所闻写给和自己一样的人阅读的一种著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民族志与田野调查可以画等号,这个术语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通用标签,用于任何涉及人、访谈研究、案例研究、用户界面测试或一般定性研究的研究。这一说法也反映了民族志这种方法由于范围广泛而被滥用的现状。并不是说简单地在一个社区中生活并观察就可以称为民族志。作为人类学家核心的成长仪式,民族志田野工作是权威性的标志。严格的民族志方法要求较长时间的田野实地生活(一般为一年左右,不少于半年)以及对当地土著语言的掌握,并且科学的民族志必须做到搜集资料的主体与理论研究的主体合一。马 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第一个达到二者合一的学者。这本经典著作也标志着民族志成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的方法树中,民族志属于观察法类别下的一个分支,而网络民族志(互联网社区参与)同样也属于观察法下的一种观察类型。

“网络民族志”又被称为互联网民族志、赛博民族志、虚拟民族志等,主要指的是“一种新的定性研究方法,它采用民族志研究技术来研究通过计算机媒介通信而出现的文化和社区”或“一种以网络虚拟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背景和环境,利用互联网的表达平台和互动工具来收集资料,以探究和阐释互联网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方法”。海因认为虚拟民族志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与传统民族志不同,虚拟民族志不要求研究者长时间沉浸在框定的区域,而是要求研究者同时保持虚拟的和实体(线下)的移动性。

许多研究论证了网络民族志作为一种方法的优点。如在研究敏感类主题且难以接触到研究对象时,网络民族志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不引人注目的隐蔽方式,使得研究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观点、动机等。此外,网络民族志还具有成本低、更便捷、更有可能接近真实等优点。然而,这些“优点”本身也让网络民族志的应用门槛大大降低,使其被误用的风险显著增加。

国内关于网络民族志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方法论相关引介与述评议题。但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增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主题搜索“网络民族志”“数字民族志”“数码民族志”“虚拟民族志”等关键词,发现截至 2025 年 2 月已发表相关期刊文章四百余篇。文章涉及多个学科,包括新闻传播学、民族学、社会学、体育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其中新闻传播学为主导。在仔细分析这些文章后发现,研究均涉及对网络民族志方法不同程度的误用。首先最明显的是“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即实际使用的方法是参与观察、访谈等业已成熟的方法,但还是套上了“网络民族志”的新壳,只因为研究议题与互联网有关或观察的“田野”是互联网平台;其次是执行过程不严谨的问题。互联网社区观察相比于实地观察而言,确实具有进入更方便的优点,但并不代表互联网观察就无须遵守一些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再次是将访谈法囊括在网络民族志方法之下。在实证研究方法树中可以看到,访谈法属于实地个案研究的分支,其与观察法处于同一个层次。而互联网社区观察(网络民族志)仅仅是观察法下参与观察或民族志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将访谈法囊括在网络民族志方法之下其实是一种方法论层级的混淆......(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20ZDA05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