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多感官的田野

——一项有关工具、身体与传播民族志的省思

  • A-
  • A+
2025/07/21 15:24

甘雨梅

【摘要】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民族志田野研究日益普及,它的方法论价值也已获得学界广泛认可。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并改变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传统民族志正面临方法论与工具使用方面的多重挑战。本文基于感官人类学、感官民族志与录像民族志等方法论的对话,提出一种“迈向多感官的田野研究”路径,将多感官的田野实践视为民族志在视觉文化与传播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开放性探索领域。本文首先探讨新技术工具如何重塑田野研究的方法论路径,随后结合新闻传播学前辈学者在民族志研究中对身体的关注,分析身体在田野研究中对于理解传播文化的重要意义。最后,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开展民族志传播研究搜集的资料,尤其是基于音频、视频的素材,探讨如何在田野中收集、转录与分析身体资料,进而呼吁一种感官与民族志田野的深层互动。

【关键词】民族志田野;身体;音视频;感官

一、引言:从尼采的球形打字机谈起

工具与人类知识生产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1881 年,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因视力衰退,决定购买一台打字机以继续写作。他联系了球形打字机(writing ball)的发明者——哥本哈根的马 林 - 汉森(Malling-Hansen),并于 1882 年获得了最新型号的打字机。据资料记载,这款球形打字机,原本是为聋哑人设计的,帮助他们能够“用手指说话”。马 林 - 汉森巧妙地将字母、数字和符号布置在半球体上,元音由左手操作,辅音由右手操作,使得打字速度可以达到手写速度的两到三倍,经过练习,甚至可以像说话一样快。尼采对这台打字机爱不释手,据说他闭着眼睛也能熟练操作,写作速度飞速提升,次年初便完成了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然而,朋友们很快发现,尼采的文风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长篇大论转向了短小精悍的箴言。当被问及这一变化是否与球形打字机有关时,尼采写信回复道:“你是对的。我们所用的书写工具塑造着我们的思想。”

尼采与球形打字机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工具在知识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更微妙地展现了工具如何拓展人类对身体认知的边界。打字机挖掘了手指在知识表达和创造中的潜能,使得身体(特别是手指)成了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尼采在 1882 年甚至为他的球形打字机创作了一首诗歌,诗中描绘了打字机与他的相似性,强调了工具使用中的身体性(如灵巧手指的操作)与认知过程的紧密联系:

“球形打字机与我相似:都由铁制成,却易于在旅途中扭曲。

需要充足的耐心与技巧,以及灵巧的手指来使用我们。”

自然科学家的望远镜、显微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笔、纸张、档案、绘画,以及如今广泛普及的录音、影像甚至人工智能技术,都是探究世界复杂关系的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扩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也塑造了知识生成的新兴方式。在民族志田野研究中,工具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收集数据的手段,更是连接研究者与田野现场、理解并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桥梁。特别是在数字时代,工具的使用问题成了现代民族志研究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民族志田野研究日益普及,其方法论价值也已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在愈发丰富的民族志田野研究中,学者们不断更新和自觉调整研究工具,从参与式观察、访谈,到网络在线观察、App 漫游法、个案研究,再到利用影像、视觉等方式进行记录和分析,无不体现着民族志研究者对研究工具的省思。

本文聚焦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民族志田野研究,试图从研究工具的角度出发,探讨工具、身体与知识生产的交织,以及这些工具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的旨趣并不在于倡导任何工具主义导向的研究,而是希望通过分析技术工具在民族志研究中的运用,探索研究者通过不同途径观察田野参与对象的不同方式。尤为重要的是,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田野工具,揭示不同的工具如何帮助民族志研究者回归身体——这一民族志田野知识生产最为基础和根本的感官支撑。为此,本文基于感官人类学、感官民族志与录像民族志等方法论的对话,提出一种“迈向多感官的田野研究”路径,将多感官的田野实践视为民族志在视觉文化与传播技术工具演进过程中的开放性探索领域。

本文将回顾民族志与身体研究的历史脉络,探讨前辈学者在民族志研究中对身体的关注,尤其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民族志田野对身体回归的呼唤;同时结合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学者对身体的书写,进一步厘清民族志田野对身体和感官的关注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数字时代的文化与交流。接着,本文将通过田野作业中的技术工具角度,探讨不同工具对于身体与感官呈现的可供性差异。最后,结合作者自身搜集的民族志经验案例资料,尤其是基于音频、视频的素材,探讨如何在田野中收集、转录与分析身体资料,进而呼吁一种感官与民族志田野的深层互动......(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搜索公众号:“教育传媒研究杂志社”)

本文系上海市教委“人工智能促进科研范式改革赋能学科跃升计划”项目“超越言语的 AI: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学视频数据分析中的赋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AIYB0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