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教名书记王 安贤工作室:共研谋新篇,揭牌启新程

  • A-
  • A+
2025/06/27 13:10     来源:高校之窗网     供稿:湛江机电学校

2025年6月19日至21日,广东省中职名书记名校长王 安贤工作室揭牌仪式暨第一期集中研修在湛江市隆重举行。这场为期三天的研修活动,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融合“AI赋能职教”前沿理念,通过经验分享、专家报告、参观考察等多元形式,为工作室成员搭建了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的高端平台。来自省内外的职教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工作室学员齐聚湛江,共绘中职教育发展新蓝图。

工作室开班仪式合影

一、多维视角共探高质量发展

6月19日下午,研修活动在湛江机电学校赤坎校区拉开帷幕。湛江市教师发展中心蔡茂青副主任发表致辞,他以“三个期待”与全体学员共勉:一要“守正创新”,既要恪守教育规律,又要敢于突破传统;二要“聚力同行”,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构建校际协同发展共同体;三要“问题导向”,聚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痛点,形成可复制的改革方案。

教科研为翼,赋能高质量发展。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徐益龙副校长以《教科研引领下的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通过“三个聚焦”解码学校发展路径:聚焦教师队伍建设,目前硕士以上教师已有90多名,占比近半;聚焦教科研引领,搭建“三职讲堂”“名师工作室”“三职职教通讯”等平台载体,近五年学校教师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聚焦赛教融合,近三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4金6银,2025年职教高考平均分达331分,展现了教科研赋能的强劲动力。

职教出海,逐浪国际舞台。广州涉外附属中职学校李一玲校长带来《走向世界,从中职开始!》的国际视野分享,讲述集团通过并购海外高校、开设国际教育班、设立一带一路职教文化研究中心等举措,探索中职教育国际化路径,为与会者打开了跨境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四维一体,铸魂育人如画。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崔海城副校长作《“铸魂、厚德、精艺、严纪”四维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分享。他深刻讲述了“以铸魂为引领”“以厚德为根基”“以精艺为核心”“以严技为保障”思维融合及主要做法,彰显了德育与技能融合的育人成效。

好心德育,浸润心灵成长。高州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刘沃高副校长深耕本土文化,将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融入德育体系,打造“好心德育”品牌,通过“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三阶培养,让德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温润学生成长之路。

在交流分享会上,工作室主持人王 安贤书记作《中职教育发展论——升学篇》专题报告。在“就业与升学并重”的双导向背景下,学校构建“文化+技能”双轮驱动格局:一是通过“三维贯通”升学体系(职教高考、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搭建升学立交桥,目前与12所高职院校开展“三二分段”合作,2025年成为首批“3+4”中本贯通试点,对口岭南师范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二是通过动态调整专业方向,紧扣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停办文秘等5个传统专业,新增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8个新兴专业;三是通过强化技能考证,让学生实现了从“一证毕业”到“双证毕业”到“多证、更高证毕业”的跨越;四是通过实训基地集群建设,投入建成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六大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专业—基地—产业”联动发展体系。近三年职教高考文化科本科过线人数迎来大突破:2023年52人,2024年316人,2025年534人,实现了“一炮打响,二炮打红,三炮出品牌”的奋斗目标。目前,学校职教高考班学生规模已达4000人,占全校“半壁江山”,职教高考班已成学校金品牌。他表示:“学校将以中本贯通试点为契机,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为广东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可复制的‘机电样板’。

二、拥抱AI打开新视界

6月20日,广东省“一城一课”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培训会在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厅盛大召开。这场由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湛江市教育局协办,湛江机电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广东省中职名书记名校长王 安贤工作室支持举办的学术盛宴,为学员们打开了数字化职教的新视界。

奏唱国歌

王 安贤书记以热忱的致辞为活动拉开序幕,他首先感谢省职教学会、湛江市教育局的信任与支持,经过湛江机电学校与岭南师范学院三个月的携手筹备,终于迎来“一城一课”湛江首站盛会。今年以“AI赋能职教”为主题,必将为区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继而分享学校以“五金”建设为核心,以职教高考为突破口,深耕内涵,优化管理,学校已跨进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中职学校,正全力冲刺全国“双优”。最后深情致谢邓兰兰、盛鸿宇等远道而来的专家,号召全体职教人以匠心在AI赋能新赛道上勇毅前行,大力书写职教新篇章。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湛江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德海以双重身份登台致辞。他特别提及“一城一课”自2022年启动以来,以“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数字化赋能”等主题,累计培训超五万人次,成为南粤职教领域的璀璨品牌。特别引用梁文锋的例子,呼吁与会者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借人工智能之翼,推动湛江职教从“大而不强”迈向“精而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智能动力,奏响了南粤大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节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邓兰兰以《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下的专业建设逻辑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为题,开启了首场专题报告。她结合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深入解读了国家职教标准体系的构建背景与核心内容。“新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涵盖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强化了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特别是凸显了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赋能的要求。”邓主任通过生动案例,阐述了专业建设应如何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为与会者理清了专业建设的逻辑脉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联系中心秘书长盛鸿宇带来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五金”建设的创新实践》讲座,以丰富的案例和前沿视角,展示了AI在职业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他分享了海底捞智能化生产调配、职业院校装备制造专业与AI结合的成功经验,强调“数字化改革必须打破传统学院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全国知名教育管理专家、原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翁孝川以《现代学校品牌崛起战略与实现路径》为题,从品牌建设的角度,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强调,品牌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乃至一门课程,都需要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翁校长结合自身经验,阐述了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特色定位、文化建设等路径,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品牌。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管理与运行监测系统项目负责人侯小菊的《AI工具链:解锁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新维度》报告,聚焦教师专业发展,为老师们提供了实用的AI工具应用指南。她从工具链集成、场景化应用和教师能力提升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AI技术辅助教学、科研与管理,如智能备课、学情分析、数字人授课等。侯所长强调,AI时代的教师应成为“学习的设计师、能力的催化师、产教的链接师”,不断提升自身数字化素养,才能在教育变革中把握先机。

深圳市福田区华强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任志豪以《AI助力教育教学发展》为题,分享了AI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案例。他展示了如何利用通义听悟等工具实现实时记录与总结,通过AI生成PPT、设计互动评价系统,甚至让学生与“数字古人”对话,使抽象知识形象化、课堂互动智能化。任校长的实践展示,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AI对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

参训学员反响热烈,一致认为专家团队的系列讲座站位高远、立意深邃,将前沿理论与实战经验有机融合,内容丰富,干货满满。通过培训学习,大家对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掌握了多个极具实操性的AI应用模板及操作方法。

三、揭牌逐梦开启新征程

6月21日上午,广东省中职名书记名校长王 安贤工作室揭牌仪式在湛江机电学校行政楼六楼举行。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邓兰兰、湛江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苏盛、全国知名教育管理专家翁孝川等共同为工作室揭牌,标志着粤西地区中职教育迎来省级新平台。

庄严热烈的揭牌仪式

湛江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苏盛在致辞中回顾王 安贤书记从市级到省级工作室主持人的三年蜕变,盛赞此举“既是个人专业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湛江中职教育腾飞的新起点”。

邓兰兰主任以“三个感谢”致敬各方支持,以“智囊团、践行者、孵化器”三大定位为工作室指明方向;翁孝川专家分享“科学规划三年发展、探索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国视野破局”的三维路径,并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软件不足理念补”的创新思维。

在研讨交流环节,学员们围绕欠发达地区资源瓶颈、党建与教学融合、校企合作深层困境、国际化办学等痛点展开讨论。李一玲校长感慨“专家指引让国际化办学拨云见日”;崔海城副校长则提出“借助一带一路企业搭建跨境人才培养桥梁”的构想;翁孝川专家的“问题即差距”论断引发共鸣,他强调学校需以“简单而深邃的办学理念”为魂,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推动发展。

活动最后,与会人员在王 安贤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湛江机电学校体育馆、无人机实训室、新能源汽车VR虚拟仿真实训室、智能制造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等场馆。在参观过程中,王书记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的情况及成果。

当三天研修的墨香浸润着每一页笔记,揭牌金匾的鎏光已在湛江职教的版图上刻下坐标。从赤坎校区报告厅的思想交锋到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厅的AI浪潮洗礼,从红绸揭幕时的使命定格到实训基地里的匠心回响,这场融合政策解码、AI赋能、思想碰撞的研修之旅圆满结束。工作室及其全体成员将以此为起点,锚定“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航向,以“共建共享”为帆,以“共研共长”为舵,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撰稿:陈壮 供图:吴冬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