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帮扶故事——阿坝师范学院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振兴答卷

  • A-
  • A+
2025/05/12 16:26     来源:高校之窗网     供稿:阿坝师范学院

今日语录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我的驻村帮扶故事

一名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振兴答卷

我是阿坝师范学院藏汉双语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多吉党增。走在海拔3338米的日格扎村道路上,凛冽的高原寒风裹挟着牦牛粪燃烧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作为一名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辅导员转身的驻村工作队员,我时常想起初登讲台时的忐忑,那时的我,面对的是教室里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如今,在这片广袤的高原农区,我面对的是藏乡儿女们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身份的转变,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育人”二字的重量,无论是三尺讲台还是高原藏乡,播种希望、守护成长,始终是我心中最滚烫的初心。

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之基,凝聚振兴合力

2024年6月,我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奔赴阿坝县麦昆乡日格扎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从校园到村庄,从教室到田间,我带着对教育事业的初心和对乡村振兴的热忱,认真开始书写一份特殊的“答卷”。驻村第一天,走访党员家庭时,老党员尚德用生涩的汉语比划着说:“政策文件上的字,我们认不全。”这句话像块石头压在我心上,全村24名党员中,语言障碍成了理论学习的拦路虎。作为民族地方走出的学子,我深知双语沟通的重要性。所以,我抓住一切机会,白天跟着村民学安多方言,晚上对着《藏汉对照政策解读手册》逐字标注发音,苦学三个月后终于能用藏语和老乡聊“乡村振兴”、聊“生态保护”。当我在主题党日活动中,第一次用藏语向老党员们讲解“石榴籽工程”时,81岁的更让准老阿妈眼含热泪攥着我的手:“共产党的好政策,我们听得懂了!”这种突破语言壁垒的共鸣,让支部共建活动迸发出新活力。

我们先后联系阿坝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党支部、阿坝县政府办公室机关党支部共同开展多次结对共建活动,通过资源共享、活动联办,为村党组织注入新思路。在庆祝建党103周年主题党日活动中,村里的老党员们围坐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分享初心故事,青年党员用藏汉双语宣讲政策,民族团结的火种在交流中愈发炽热。

教育帮扶:点亮高原孩子的未来

“多吉老师,小旦真(化名)又没来上学去上山挖贝母了!”接到中心校老师的电话时,我正顶着冰雹在村内走访。踩着融雪的泥泞冲进山沟,远远望见那个蜷缩在岩石后的单薄身影——13岁的小旦真手指冻得通红,却死死攥着铲刀,贝母篓里的收获还盖不住篓底。去年6月第一次走进小旦真家,牛粪火塘映照着他父亲愁苦的脸:“读书能让我儿子马上领工资吗?”炕桌上的账本记录着这个家庭的困窘。我掏出手机播放让学生在学校录制的视频: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书声琅琅,绿草如茵的跑道上青春飞扬。“那个穿学士服的男生也叫旦真,他是我的学生,去年夏天他已经大学毕业,现在在银行上班。”我打开旦真的朋友圈,他流利的汉语和丰富的日常让小旦真父亲瞪大了眼睛,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开学季时,小旦真背着我购置的新书包重返课堂。从此之后,每周两次的家访成了雷打不动的日程。驻村近一年来,这样的故事有11个。

站在乡政府办公楼二楼可以直接窥探到乡中心校的全貌,望着孩子们在课间追逐嬉戏的身影,我总会想起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教育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工程,但当小旦真们眼里的迷茫化作星光,当他们的命运轨迹悄然转向,我知道,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我们正用知识叩响希望之门——那门后,也是整个高原的未来。

民生实事:绘就日格扎幸福生活新图景

驻村工作离不开“为民办实事”的初心。驻村期间,我积极对接派员单位阿坝师范学院,在学校党委的精心组织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组织宜宾学院师生到村内开展了“防治结核,志愿有我”理论宣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舞蹈学院“文艺下乡”托底性帮扶等活动。驻村近一年来,我褪去了书生气,沾染了泥土香。从高校思政辅导员到驻村工作队员,变化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育人初心,只不过这次,我的“课堂”延伸到了雪山脚下的藏寨里。

从课堂到村寨,从辅导员到“多吉老师”,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以初心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问卷,因为我知道,在雪域高原播下的每一粒种子,终将绽放成最美的格桑梅朵。未来,我将继续以教育之力赋能乡村,用青春热血浇灌这片高原热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绚烂。(编辑:张婕王彤&胡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