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首次纳入《外科学》医学本科教材 中国医学教育迈出重要一步

  • A-
  • A+
2025/03/10 10:17

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内容首次被写入医学本科教材《外科学》第九版,并在第十版中进一步更新完善。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该疾病的外科治疗理念正式进入医学教育体系,未来将显著提升医生对该病的诊疗能力,惠及更多患者。

从“被忽视”到“被重视”:外科治疗终获认可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胃酸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气道,引发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哮喘、喉炎甚至食管癌等并发症。在我国,该病发病率约10%,但长期以来,患者多依赖药物治疗,仅有极少数接受外科手术。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志伟指出,国内医生和患者普遍对外科手术认知不足,导致许多患者未能获得精准治疗。

这一局面的改变源于汪忠镐院士的推动。2006年,汪院士通过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一种微创手术)成功治愈自身反流性哮喘后,将该技术引入国内。截至2024年,其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团队已完成6000余例手术,居全国首位。经过多年努力,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的必要性终获医学教育部门认可。2018年,汪院士受邀在《外科学》第九版中首次撰写“胃食管反流病”章节;2024年第十版教材中,内容进一步扩充,新增食管裂孔疝和手术方式详解,为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诊疗指南。

教材更新: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新版教材明确指出,约30%-35%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需外科干预,尤其是出现药物控制不佳、并发症或合并食管裂孔疝等情况时。手术通过修复膈肌裂孔和加固胃部抗反流结构,能有效控制症状并减少长期用药依赖。教材还详细列出了手术适应症,例如反流性哮喘、严重食管炎和食管裂孔疝等,帮助医学生早期识别需手术的患者。

汪忠镐院士表示:“医学教材不仅要修正错误,更要填补空白。将胃食管反流病写入教材,能让更多医生从学习阶段就树立规范诊疗意识。”这一更新预计将改变我国胃食管反流病诊治“重内科、轻外科”的现状,推动更多患者获得个性化治疗。


图1:《外科学》第9版和第10版封面

图2:汪忠镐院士和他的学生胡志伟、陈新、陈冬和吴继敏(2018年)

患者福音:精准治疗时代来临

对患者而言,教材更新意味着未来更多医生能准确识别胃食管反流病的复杂症状(如咳嗽、哮喘、喉痉挛、非心源性胸痛、咽喉炎、肺炎和肺纤维化等),避免误诊误治。同时,外科手术的普及将帮助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摆脱长期服药困扰,提升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教育的进步,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正走向规范化、精准化。这一改变不仅是医学教材的突破,更是亿万患者迎来高质量医疗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