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共建共享】
“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
在学风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01.
案例基本情况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门“必修课”。在与学生们相伴成长的这些年,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些同学来说,这门“必修课”似乎很难。小A,女,来自西北地区,性格偏内向,大二转专业后成为我的一名学生,该生在数学、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很吃力,学业困难也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有自卑心理,和同学交流很少。
通过谈心谈话,我能感受到小A的善良纯朴,对学习存在的困惑,以及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的渴望。目前学生主要亟待解决的是两方面问题:
1.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难题,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2.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成长环境中,在和新同学的交流交往交融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
02.
组织实施过程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面临的实际困难,我想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混合编班编寝的嵌入式管理优势,借助学校“一帮一”互助学习小组这一平台,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在日常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改善。
小A来到学院后,我将她与其他几名性格较开朗、成绩较好的同学分到了一个寝室,同时以寝室为单位成立了“团结共进”学习小组。用她们自己的话说,小A是一个热情、懂事、美丽的新疆维吾尔族女孩;小B是一个乐观、随和、智慧的贵州苗族姑娘;小C是一个开朗、成熟、有思想散发热情的黑龙江满族姑娘;小D是一个包容、坚强、自信的拥有强大内心的汉族女孩。
为了让她们能够全面的成长,针对她们的个人特点和特长,围绕学习、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作为学习小组指导教师,我与她们一起制定学习和成长计划,小B学习成绩较好,曾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于是我和小B单独谈心,结合小A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了每周学习计划,小C和小D性格开朗,比较热情,喜欢策划活动,我和她们也进行深入细致的聊天,希望她们结合小A擅长跳舞的特点,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寝室团建活动。在日积月累的相处过程中,小A逐渐融入到了寝室、班级中,话语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商量,为学习小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充分发扬民主,选举产生了小组负责人,每周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小组成员在集体中相互监督和考察,在班级工作中积极配合,奉献力量。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志愿服务活动,几位同学参与学校的“三点半”课堂,护送留守小学生回家,帮助社会孤寡老人定期打扫卫生,倡导低碳生活,参与并积极宣传“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倡导绿色和谐的生活理念。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捐衣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成功组织了“学雷锋”的活动,为社区孤寡老人等募捐衣物和陪伴,获得一致好评。
03.
工作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朝夕相伴,四名同学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对老师、同学以及大学生活越来越有信心,大家对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了更直接的感受,渐渐地走到了彼此心里,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亲人。
彼此的“学习榜样”。在学习生活中,为了方便相互学习讨论,四个人每当上课时都会坐在教室前排,课后共享课堂笔记,一起消化课堂内容,没课的时候,图书馆是他们的最佳去处。小B同学学习优异,在大二学年已获英语四级证书,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全国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小C英语口语好,语言表达能力强,为了让英语底子薄的小 A和小D英语水平大幅提高,我们师生一起制定了“清晨英语半小时”计划,每天早上早起半个小时诵读英语,在寝室,在教室,在足球场,在歇脚亭,都留下了她们学习英语的美好记忆,就这样,在共同的坚持和努力下,小D同学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小A同学四级考试的成绩稳步提升。同时,由于小A是转专业同学,之前的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弱。小B、小C、小D拿出一张纸,将必修课分类,选出各自擅长的科目,做起了小A同学的课后“家教”,就这样,小A同学很快便跟上了整个专业的学习进度,并且平均分达到了80分以上。同时,在学习提升过程中,四人均考取了企业人力资源师三级证书。小A荣获“个人优秀奖学金”、“两优一先”荣誉称号,小B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小C和小D也获得优秀学生班干部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四人还不忘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发展。小A从小学习民族舞,是舞蹈“行家”,曾在全国民族健身舞比赛中获全国特等奖,在全国民族轻器械健身操比赛中获一等奖,于是,她带着小B、小C、小D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的舞蹈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文化的“传播使者”。四个人来自祖国的不同地区,维吾尔族的小A来自西北,汉族小D和满族的小C分别是来自吉林和黑龙江的东北女孩,苗族的小B来自美丽的黔东南。缘分把她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地域和民族的差异让她们对彼此的家乡民族和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她们休息的时候总会迫不及待的坐下来聊聊自己的家乡和民族,做自己家乡和民族的“代言人”。就这样,在彼此的交流中,她们领略了塞上江南的风光,欣赏了西南腹地的美景,感受了东北黑土的豪情。小D说她不仅知道了新疆有甜甜的瓜果,还知道了大巴扎;苗族的瑰宝苗药、满族的旗袍让小A和小D也很新奇。每当放假回家再回到学校,寝室就成为四姐妹的小家,每个人都会带来家乡的特产,新疆的馕,东北的山货,西南的辣子。
一辈子的“情深姐妹”。大学期间, 她们生活上相互关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小A同学重感冒,半夜高烧,大家都急坏了,很心疼,小B、小C、小D轮流照顾,给她找药,为她拿湿毛巾擦拭身体物理降温,把她哄入睡,而三姐妹却担心的一夜未合眼,还好一觉醒来后小A同学恢复了健康,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青春总是充满活力的,青春洋溢的四朵姐妹花经常利用小长假一起看海,一起登山,一起野餐,小B同学在假期时间同小C同学一起回到家中,自小在南方长大的小C第一次见到冰雕雪雕,陶醉在一片冰天雪地中。
毕业后,小A回到了新疆一所大学做辅导员,小C和小D考取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小B去了家乡的建设银行工作,四名姐妹毕业后时常联系,参加对方的婚礼,一起去旅行,“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做一辈子的好姐妹!”是这四名同学的约定。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工作。将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因材施教,让“立德树人”有形有感。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作为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或者慢热,对于这类学生更应该给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自信,获得感和归属感也会不断增强。
2
注重融合,让“走进学生”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作为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走到学生身边,倾听学生心声,要结合学生特点,帮助学生补短板、强弱项,从而在心理和思想上增进认同。
3
全员育人,让“全面发展”落地落实。
教育是一个师生互动、家校联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融入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好专业教师、班导师、辅导员的合力,同时也要用好“朋辈辅导”的力量,让学生找到切入点,增强方向感,强化归属感,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大连民族大学 梁虹
值班编辑:王健
责任编辑:谷薇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