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案例】用心用情化危机,科学引导润心灵——记一例双向情感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 A-
  • A+
2024/01/01 10:45     ©原创     孙广宇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辅导员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一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态,制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引导学生强化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挖掘个体心理潜能。作为辅导员,笔者从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选取一则心理问题疏导类案例,通过发现、了解、干预、关怀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科学治疗心理障碍,恢复稳定心理状态,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案例描述

小佳(化名)同学,女,大一新生,非贫困生,从北方来到广州读书。入学之初,小佳表现正常,性格安静,较少参加集体活动或班级事务,与室友相处良好,同时也是学院排球队队员,日常学习、生活没有发生异常情况。一天晚上,笔者接到学校心理中心咨询员电话,反映小佳同学当晚到心理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咨询员在交谈中发现小佳同学最近情绪低落,存在消极想法,且有自残行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小佳同学不愿让别人知道,也不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障碍,希望咨询员不要将其情况告诉其他人,包括老师、同学和家长。

在获知上述情况后,笔者及时将该生情况反馈给相关领导,在领导的指示下开展相关工作。首先,笔者与小佳室友、班干部等同学取得联系,详细询问小佳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情绪状态。班级同学和宿舍室友反馈,小佳日常表现无异常情况,与同学们正常交往,能够按时上课、正常作息,在学院的排球队也经常跟着队友们一起训练,日常表现虽然不算活跃,但也没有反常的行为。笔者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并未发现小佳近期有遇到突发困难或变故。笔者了解到,小佳平时与一位学长小明(化名)关系较好,交流较多,比较信任对方。随即联系、约谈小明,进一步了解小佳的情况。小明反馈,小佳情绪不太稳定,情绪好的时候和正常人一样,但有时候情绪会非常低落,甚至出现过自杀的消极想法,小佳不想让别人知道,也要求他不能告诉其他人。在前一周,小明发现小佳有自残的行为,表现为拿刀片划伤手腕和手臂,小明想告诉辅导员却被小佳制止,随后他便劝说带动小佳前往学校心理中心进行了心理咨询。

二、心理问题诊断

1、疑似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综合多方面了解的信息,小佳近期情绪低落,易激惹,自我评价较低,对他人评价敏感,存在消极想法,且已有自残行为和自杀意念,初步推断其疑似存在双向情感障碍的心理问题,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双向情感障碍在抑郁发作时,患者情绪会持续低落,极易自我封闭和发生极端行为。因此,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推动学生尽快就医诊断治疗是处理本次心理危机事件的重点工作。

2、个性因素:小佳性格细腻、敏感、渴望被爱,有逃避型人格特质,遭遇挫折时,宁愿委屈自己,也不会或不敢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导致负面情绪长时间积累,或采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排解情绪。

3、家庭因素:经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到,小佳自幼父母离异,与双胞胎姐姐一起由母亲抚养,后期母亲重组家庭。学生母亲反馈自小对小佳及其姐姐的管教较为严格,在小佳出现叛逆行为时,态度较为急躁且有过打骂孩子的行为。小佳对于母亲的管教有抵触心理,与双胞胎姐姐关系较为亲密,曾向母亲表达过要离开家乡到较远的地方读大学的想法。家庭因素和成长环境使得小佳自幼性格较为内向、敏感,不擅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情绪低落时容易消极对待。

4、入学适应因素: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使得大学新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小佳独自一人从北方来到南方读大学,身边不再有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使得小佳时而感到孤独和念家。初入大学,其在饮食习惯、气候差异、学习环境、人际交往方面感到不适应,使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其心理压力和不适感的积累进一步促使其抑郁情绪的发作。

三、心理健康维护工作方案

与实施过程

经过认真分析、研判,辅导员制定了如下工作方案:

一是密切关注学生动态,确保学生的安全稳定;二是通过同学、家人、咨询员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认真研判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诱因;三是与学生本人沟通谈心,化解学生抵触心理,分析学生当前的思想认识和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四是与专业的心理老师对接,及时转接,科学指导,及时就医治疗;五是与学生家长联动,形成家校合力,给予学生多重心理支持;六是循序渐进,长效跟进,关怀润心。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密切关注学生动态,确保学生安全:在确保学生情绪状态和日常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请舍友及其关系密切的好友,尽力陪护该同学,给予其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密切关注其日常行为和情绪状态,如有特殊或紧急情况,第一时间与辅导员老师联系。

2、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诱因: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约谈该生所在班级的班委、室友和在校的好友,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动态、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从侧面与同辈人群的视角聚焦学生的行为细节。与咨询员联系,评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恰当的干预方案,避免刺激学生心理,做好安全保障。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的情况与家长及时反馈,了解学生既往经历和原生家庭情况,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得知:该学生自小父母离异,与双胞胎姐姐一起由母亲抚养。母亲对姐妹两人自小严格管教,使得学生对母亲的管教有一定抵触心理,而与双胞胎姐姐的关系则较为亲密。学生自幼性格内向,在情绪低落时容易消极对待。

3、与本人沟通谈心,化解抵触心理,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通过小明鼓励带动,使学生愿意尝试和辅导员老师沟通谈心。在第一次与学生谈心时,以拉近师生距离、打开学生封闭心理为主要目的,选取了校园室外的环境,营造轻松的谈心谈话氛围,从关心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活适应情况谈起,舒缓学生抵触情绪,采用聆听式谈话,慢慢引导学生讲述其遇到的困惑。通过聊天逐步了解到该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开端时间、终极行为、目前对自己的认同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初步判断了其情绪状况,并做好相关记录。谈心谈话过程中肯定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做法,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当前遇到的心理困惑,消解学生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通过跟学生约定的方式,达成每周和辅导员老师谈心一次,引导其坚持进行心理咨询,推动学生接受到医院检查和就医。

4、与专业心理老师对接,科学指导,及时就医:将与学生本人、身边同辈和家长沟通了解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协助学生再次预约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通过与学生深度约谈,从学生的微表情、反应等潜意识中挖掘到更多有效信息,发现更深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正向积极的催化,向辅导员和家长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助于下一步干预工作和治疗的开展。经过多次的心理咨询,辅导员老师持续的谈话引导,最终学生愿意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先后分别在两家专业医院进行了诊断,诊断结果一致,均为双向情感障碍,需要服药辅助治疗。

5、家校联动形成合力,给予学生多重心理支持:将了解的情况、专业心理老师的建议以及医院诊断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请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支持和条件保障,解除学生的顾虑,促进学生勇敢面对,积极治疗。同时建议家长应及时到校,共同跟进学生的治疗情况,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期间学生母亲和姐姐分别来到学校看望学生,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无助感、孤独感。

6、循序渐进增强心理素质,长效跟进助力适应大学:在学生同意接受到医院检查后,及时跟进学生的咨询、诊断情况,鼓励学生按照医生建议积极治疗,保持对学生的关心关注。与学生所在班级班干部、宿舍室友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日常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通过同学带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体育锻炼,发掘学生的特长优势,给予肯定和帮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和诊疗情况向家长反馈。

四、工作效果及经验反思

1、工作效果:

在学生处于抑郁发作时的紧急状态下,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安全,通过科学、正向、细心的引导,快速、稳妥地帮助学生走出情绪低谷,避免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发生。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跟进、引导和关怀,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环境和生活,消除了入学之初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在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方面,学生从一开始的抵触和隐瞒心理,到愿意主动和老师沟通谈心,坚持进行心理咨询,再到愿意去医院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逐步能够科学认识和勇敢从容地面对自身存在的双向情感障碍,遵照医嘱积极地进行诊疗和调适。

通过持续的关注和跟进,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稳定,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业要求,成绩良好,日常积极参加排球队训练,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与家人密切联系,各方面都朝着积极正向发展。

2、经验反思:

(1)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新生入学、大学规划课堂、毕业就业、“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等不同时间节点和契机,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等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困扰,学会主动求助。发挥辅导员了解学生和接触学生的优势,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特有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班级通过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开展相关的学习教育活动。

(2)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心理健康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培训学习使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与方法,在面对存在心理异常情况学生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洞察学生异常情况,及时预防、发现和干预,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发挥学生骨干和朋辈力量,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网络。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的力量,在寝室、班级、年级做好网络布点,畅通预警反馈渠道,利用同学之间易交流、易感知的特点,一旦发现同学有心理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辅导员,并启动班级、年级应急处置机制。发挥朋辈力量和集体力量,及时介入干预,保证工作无死角。通过遴选乐观积极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及时反馈异常情况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正能量信息。

(4)扎实开展特殊群体建档工作,建立重点学生工作台账。

在新生入学、每学期开学初学生参与心理测试后,及时对心理咨询中心反馈的重点关注对象学生进行情况跟进,将工作前置,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强针对有困扰学生的谈心谈话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成为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建立工作台账并持续关注,定期进行随访,了解学生情绪动态和健康动态。对因病复学的同学要持续关注,并将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类型等信息登记建档。及时与家长联系反馈信息,形成家、校有效互动,共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健康成长。

(5)推动建设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四级”联动机制。

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联动机制,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动因是复杂多元的,辅导员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时,应建立“学生-家长-辅导员-专业心理老师”的四级联动机制,充分挖掘各方面资源力量,科学推进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推进突发事件处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预警机制以及处置程序,形成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长效机制,在学生发生突发心理异常情况时,能够有效、有序、科学开展处置工作。

作者简介:

孙广宇,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辅导员、学习生涯“核动力”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一南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