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创气质”越来越浓 “年轻的心”向新而行

  • A-
  • A+
2025/10/21 09:39     来源: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报

擦黑板是校园里值日生的“基础任务”,如果把这个任务交给机器人,就并不仅仅是发布指令、完成任务这么简单了。

机器人一气呵成的动作背后,其研究成果甚至可以入选国际顶刊。最近,几位中国年轻学者发表的有关力位混合控制模型的论文,获得全球机器人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之一的机器人学习国际会议(CoRL 2025)的最佳机器人论文。

从无到有、从走到跑,类似这样的机器人研发速度折射出“十四五”期间北京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培育方面的坚实步伐。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信息称,“十四五”时期,北京会同科技部牵头制定实施《“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等政策举措,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会力量,累计推进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进展顺利。

根据第三方机构初步评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

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研究员贾宝雄、智佩渊和博士生李佩洋向记者演示了机器狗同时控制力与位置。在一块白板前,标注“无算法”的区域,机器狗擦除后还留有部分笔迹,标注“有算法”的区域则已擦除干净。

贾宝雄和智佩渊解释,当前主流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可以理解为将照相机的照片输入计算机,以此预测机器狗的移动轨迹,这使得机器狗在执行像擦黑板这样的指令时,擦板没办法严丝合缝地贴合白板。而有了统一的力位混合控制算法,机器狗能够在无需力传感器的情况下,同时学习位置与力的控制。

此外,力估计模块引入的接触信息提升了基于轨迹的模仿学习效果,在擦黑板、牵引等接触丰富的操作任务中,成功率比仅使用位置控制的策略提高约39.5%。简单来说,机器人不再只是简单地执行既定轨迹,而是在执行任务时更灵巧、更“知轻重”了。

“我们要让机器人真正地去做任务”。北京邮电大学在读博士生李佩洋是上述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与实验室环境不同,机器人在真实世界中需要考虑不同地面的摩擦度、不同光照下的任务完成度、信号干扰情况下的实操能力等,这恰恰是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答题”。

自2023年起,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通研院与多所高校共同启动了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即“通计划”。李佩洋是“通计划”博士生之一。他说,与在学校课题组内做科研相比,通研院的课题瞄准“货架”,“实验指标要好,东西还要能够真正落地”。

事实上,那篇最佳机器人论文不仅写在纸面上,还“写”到了赛场上。在今年8月举行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期间,“行走的论文”变身酒店服务员,完成搬运行李、开房门等多项任务。

通研院具身机器人中心主任黄思远介绍,项目组的研究员和“通计划”学生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地合作”,所有的研究者需要完成整个科研流程,从最初的头脑风暴到中间的实验,再到最后的文章或项目落地,都要深度参与。

近几年,黄思远透过自身的研究领域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一方面,国家给予年轻科研人员的支持更多了,另一方面,老百姓对于机器人这样的新鲜事物接受速度更快了、接受程度更深了,这也给予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和学生正反馈,让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年轻的事业中去。

李佩洋说,他将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带到通研院进一步实验落地,有时还会把通研院的前沿知识带回学校与师弟师妹交流。李佩洋说,通研院弥补了校内较少接触实体机器人的遗憾,而学校提供了学术上的专业指导,“老师和师兄师姐们都说,我来这里一年,成长是肉眼可见的”。

在某种程度上,李佩洋的进步也是“十四五”期间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成果缩影。北京在全国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光毅还提到,人才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7%。2024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900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一半诞生于北京。

如今的北京,“科创气质”越来越浓:在北京这片创新热土上,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的机会越来越多,超80%的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45岁以下青年人才承担;目前,全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有了这些成果)完全可以毕业了。”眼下,李佩洋还在为博士毕业“攒家底”,但他的目标不仅是毕业,还面向产业。和机器人“较劲”的时间里,他和研究员们怀揣着“年轻的心”,希望机器人不仅能展示舞姿、表演绝活儿,还得让“高大上”的机器人以轻松的步伐走进工厂和家庭,以高效的能力辅助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