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一系列引导举措,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毕业生赴西部基层、重点行业就业的比例不断提升。
孟德颖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在人生的关键抉择时刻,他选择前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工作,立志将青春热血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北京大学工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孟德颖:这可以让我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能实现我加入航天、服务国家的职业理想,同时也能彰显新时代博士研究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读博期间,孟德颖就对航天领域的发展保持密切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精进科研能力,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这大大增加了他求职时的竞争力。
北京大学工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孟德颖:一方面是我的专业非常对口,另一方面在读博期间也是做了很多的项目和它们的需求也是十分的契合,我知道选择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责任,前方的道路肯定充满着许多的挑战,但我有信心能够在工作期间不断磨炼自身技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服务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建设。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家乡在内蒙古的胡清榆毕业后选择奔赴黑龙江,成为一名选调生。她期待到基层去了解百姓真实的需求,为最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支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2025届硕士毕业生胡清榆:之所以想成为选调生也是最一开始是受到了优秀的师兄师姐还有同学的影响,黑龙江省它也是有这个东北全面振兴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样的国家重大战略,因此我也是想要投身到这样的事业当中。
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胡清榆在校期间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也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这让她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2025届硕士毕业生胡清榆:首先就是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因为我们社会工作它是比较强调实践的,那么我们的课程是有要求我们到燕园街道下属的社区去实习,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其实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种基层的工作模式。这种项目有实地调研,去做这种实地调研的工作过程当中,也是了解到更多的这种未来工作的方向,这些也是潜移默化地对我的就业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毕业生的选择背后,是北京大学“红绿蓝”就业引导战略的生动实践。基层“红”代表培育家国情怀,引导同学们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国防“绿”代表矢志国防强国,鼓励同学们投身国防军工领域;国际组织“蓝”代表勇担全球使命,引导同学们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大学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超10%,较往年保持稳定增长;在芯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毕业生就业比例从2020年的2.1%攀升至2024年的6.8%......广大毕业生正用实际行动书写“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青春注脚。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段锐:为了引导同学们读懂国情、了解基层,就业中心每年暑期都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行计划”暑期实践。这个“知行计划”主要是面向党政机关的见习实践,对这些全国各地的组织部门为同学们提供跟岗实习的机会,帮助大家提前熟悉基层业务。还有“知行中国”北大学子就业行,聚焦国家战略区域和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地区,直接带领研究生们到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给大家提供一个直接接触产业的机会,拓展更多的岗位资源。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看到国家发展的导向,看到新的就业的方向。
面向2025届毕业生,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各院系已组织超过800场各种类型的招聘宣讲活动。同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加强就业引导,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配。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段锐:通过地区组团、重点行业、产业专场等等去鼓励和引导大家去重点地区、去基层、去新质产业集聚地去就业,同时也积极配合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挖掘更多优质的岗位去推动这些地区政策性岗位加快落地。(记者:宋宇齐 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