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在这充满生机的四月,北京市第二十八届学生艺术节暨海淀区学生艺术节器乐合奏展演在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在本次艺术节上,有三大亮点,您是否捕捉到了?请您随着我们一起去发现吧。
文明与艺术的交融
海淀艺术节的筹备与举办,处处彰显着文明与艺术的和谐共生,如交响一般,奏出激情的旋律。在艺术节的筹备阶段,主办方如指挥,精心编排每一个音符,确保每一场演出、每一次活动都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不仅注重艺术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更在细节中融入了文明的理念,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到文明的力量。
舞台上,学子们用精湛的技艺和深情的演绎抒发着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将一首首经典曲目化作心灵的乐章,无不传递着艺术的温度。场外候场区,学生们有序排练、互帮互助整理仪容的场景,更成为一道动人风景。在乐器运送时,师生们严格遵循“乐器来,需护送;场地内,人车拥;车即来,车即走”的要求,轻摆轻放、标识明晰,尽显文明风范;报到时,大家不早进、不迟到,有序入场,候场区秩序井然,物品码放整齐。备场与上下场环节,参演人员更是安静凝神,抓紧时间且分工明确,做到快静齐,形成完美的交响乐章。
观摩区同样秩序井然,观众遵守“不吃喝,勿扔掷;少走动,勿喧哗”的规则,用掌声和喝彩声为表演者送上最真挚的鼓励与支持。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与共鸣,正是文明与艺术和谐共生的最好诠释。
原创与经典并重
在海淀区艺术节的舞台上,“必奏原创 + 经典自选”这一曲目设置模式已然成为海淀区最为显著的特色标识。“必奏原创”环节更是海淀艺术节多年来的传统惯例。
“必奏原创”作品通过广泛征集产生,征集对象涵盖了专业作曲家、怀揣作曲梦想的学生,以及正在艺术院校深造的学生群体。在征集到的众多作品中,专家团队从专业角度评分,遴选出优秀作品。随后,针对这些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与曲作者深入沟通,从旋律、和声、织体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精心修改,最终将其确定为必奏原创作品。此举旨在多维度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与能力边界,不断助力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
“经典自选”曲目则是给予学生充分彰显个性的空间,尽情演绎拿手作品,让独特艺术风格得以绽放。这种原创与经典相结合的做法,展现了海淀在美育领域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让艺术的种子在学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海淀区的艺术教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技与传统结合
海淀区艺术节“现场演奏+素养测评”的模式创新同样引人注目。
传统艺术展演往往聚焦于舞台上的精彩呈现,而海淀艺术节在此基础上,为参演团队增设了“艺术素养测评”板块,实现了艺术实践与理论素养的有机结合,这一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对美育评价体系的深度重构。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唯技巧论”的评价模式,从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造表现力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成长。
今年,海淀区艺术节在“艺术素养测评”模式上又实现了重大突破,通过引入 AI 科技手段进行智能遴选和测评,借助 AI 技术,依据不同团队展演的曲目乐器类别,从参演人员中随机遴选 5 名学生参与素养测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科技的高效与精准,确保了测评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在测评过程中,运用 AI 技术与人工测评相结合的模式。凭借AI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快速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初步评估,为人工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这一创新正是海淀美育领域的重要突破,AI赋能,为美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更为美育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淀区艺术节所呈现的三大亮点,相互依托促进。艺术节也成为海淀区美育工作的独特风景,诠释着美育浸润的内涵与真谛。在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持续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多元的方式,推动海淀区美育工作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