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2024年7月,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 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推动共青团全面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促进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晰了方向。
长期以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紧扣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在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努力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学校共青团三位一体“大思政”育人模式,从文化思政、实践思政、数字思政三方面发力,推动共青团全面参与“大思政”建设,动员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01以文化思政为基础,在思政教育中突出“以文化人”力量根基
一是突出组织建设,激活“文化思政”育人动能。学校始终以改革创新激发团组织活力,不断巩固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突出重要主题、重大时间节点的思想引领,组织“青年讲师团”“红岩新青年”开展团日活动、主题团课、读书会、交流研讨会、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是突出制度建设,提升“文化思政”育人品质。学校将“文化思政”融入“十四五”规划,通过“百工博雅”计划、“卓越技术技能人才”计划、“环重电”双创生态圈项目,从顶层设计上拓展丰富“文化思政”内涵,沉淀出“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文化思政”育人品质。
三是突出思想建设,凝练“文化思政”育人内核。学校形成思想政治引领、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第二、三、四课堂延伸教育的“四维协同”育人模式,组织学生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丝路学院”“鲁班工坊”乡村振兴、“挑战杯”、社团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筑牢文化自信鲜明底色。
02以实践思政为延伸,在思政教育中彰显“强国有我”使命担当
一是全面融入“红岩精神”育人场景。以1个平台为支撑,接入多类学习平台和课程资源,开发“团团红岩学说行”等栏目;以2个阵地为依托,校内外研学阵地开展专题沙龙、演讲比赛、打卡红色路线、开展实景教学。以4学联动为抓手,班级团支部和功能型团支部“红岩先锋”青年理论学习分队广泛学、深入学、体验学、随时学,全方位提升学习覆盖面和实效性。
二是全力打造服务青年育人场景。学校共青团贴近团员青年的实际需求,提供实习就业帮扶、心理健康支持、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通过“扬帆计划”“心理健康青春行”“创青春”等项目活动团结凝聚广大青年。
三是全方位构建重大战略育人场景。在实践历练中引导学生树立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价值导向,形成用思政指导实践的正向循环,通过组织参加“振兴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等项目,以赛代练培养学生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一线的建设者。
四是多部门协同聚焦实践思政育人场景。形成重电特色的“新时代以百工学堂为载体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爱心劳动‘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中绽放光彩,联动教学、科研为学生开出个性化实践清单,以名师之力为学生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03以数字思政为突破,在思政教育中拓展“指尖之上”育人功效
一是通过网上团课、智慧团建、“青春重庆”APP等数字化建设手段实现共青团的智慧管理和精细管理,让思政教育更加便捷、高效,极大地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是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深受青年喜爱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关注青年思想动态、提供青年思想教育、供给青年实际服务,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得思政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三是传承学校电子信息办学特色,聚焦“链”“芯”“网”学科专业领域,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赋予共青团数字思政新动能,利用VR、AR等技术,构建虚拟的思政教育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让实践方式安全、可控。四是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决策和个性化服务。
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团委将进一步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全面融入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共青团全面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作者:范可佳,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团委副书记。
一审一校:汤新
二审二校:胡君 谷薇
三审三校:王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