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破圈路径探究
- A-
- A+
张菲
【内容摘要】本文以近年来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类节目具体创作实践为案例,从叙事策略、传播方式到审美建构等多维度探寻文化类节目成为爆款的底层逻辑和创作方法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叙事策略;传播方式;审美建构;媒体融合
近年来,一批文化类节目不断在电视荧屏、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中刷屏,从较早期为观众所熟知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到如今融入了圆桌访谈、情景剧、诗朗诵、文艺表演、文学竞赛、旅行户外等多元特色形式的文化类节目,并出现了“文化 + 影视”“文化 + 文旅”“文化 + 科技”等融合趋势。像《典籍里的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甚至是 2024 年央、卫视春节联欢晚会,如《湖南卫视 2024 戏曲春晚》《浙江卫视 2024 龙年越剧春晚》《湖北卫视 2024 传承长江谷文明:龙凤呈祥中国年——中国农民春节联欢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代表不同地域特点的文化大主题,获得了观众尤其是广大年轻群体的喜爱。
无论何时,文化类题材创作都是主题宣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2023 年 6 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对塑造民族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融媒背景下,文化类节目题材创作以“思想 + 艺术 + 技术”的多元融合创新,不断突破主题概念化、题材模板化甚至是叙事套路化的思维局限,火爆“出圈”。
本文结合近年来全国有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文化类节目的具体创作实践,从叙事策略、传播方式到审美建构等多维度,探寻该类节目成为爆款的底层逻辑和创作方法论,在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
一、叙事策略·创意出圈
文化类节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通过话题性设置、沉浸式演绎和网感化表达,提炼开发原创特色文化 IP,从不同角度呈现中华文明。文化类节目主题的构造、情感的传达和价值观念的输出都有赖于节目中叙事策略的精准效用。
(一)话题性设置
鉴于文化的多元属性,文化类节目在话题设置方面也拥有多样性的选择。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话题,让小众的非遗项目从街头巷陌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文博探秘类节目《博物馆之城》,以“探源”和“考古”为主题,让观众近距离了解文物挖掘和修复的过程,感受不同年代展品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雅集节目《斯文江南》(第二季),从文化先贤的经典文本出发找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和精神密码。
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表征。从非遗文化、文博考古到经典名篇,在媒体融合与新文化语境下,原本小众性、圈层化的文化题材通过深耕创新价值进行多维表达,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公共文化产品。法国哲学家、文化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曾提出,“文化生产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化过程”,我们的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能成为常谈常新的话题,其底层逻辑在于创作者没有选择单纯照搬和移植传统元素,而是主动打破文化圈层壁垒,从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最佳契合点,以当代主流价值引领传统文化创作。总之,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价值转化才是新时代文化类节目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沉浸式演绎
生动立体的文化类节目通常离不开节目对主线人物的形象化塑造。法国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具有人文性、文化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多重空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更加立体”,文化类节目所构建的感性化叙事空间能够为广大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提供充分条件。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设定“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的戏剧角色,在节目历史空间的演绎部分,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参演,跟随剧中演员跨越时空,谈论经典,在视觉效果呈现下,节目以戏剧化演绎的方式链接古今,更彰显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厚重。
当下,将历史典故或历史人物作为叙事线索进行戏剧化演绎越来越成为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的方式之一。沉浸式演绎让抽象的“文明”变为生动的视觉符号,这种由演绎者带来的主观视角下的感受和思考,能够直接强化观众对于话题背后文化内容的理解,强化情感共振、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与此同时,沉浸式演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场景的再创造,也能很好地帮助观众了解特定历史背景,比如节目中“历史空间”的精巧设计、演员的服化造型和举止礼仪都完全贴近典籍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角色,从而让观众的知识学习体验更综合也更具个性......(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