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媒视域下教育电视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表达

  • A-
  • A+
2025/01/15 13:25

孙淼  王俏

【内容摘要】本文以吉林教育电视台实践为例,探索了新时代教育电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电视;创新

近年来,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的兴起和互联网接收的应用,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对整个传播模式和产业基础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传统电视行业带来的感受更为强烈。媒体的本质不曾发生改变,国家更看重的是媒体意识形态的属性,即能不能把主流声音传递出去。剖析来看,教育电视有着明确的定位和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把握好新媒体时代特性,汲取精髓,发展教育主旨性内容的传播,在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中独辟蹊径,逆势前行,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领悟的核心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变革,传统教育媒体进入融合发展新平台后,想要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做到坚守和创新,就需要推拉式互动适应平台的策略等要素,在融合发展中围绕教育理念、内容、手段、形式、载体、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核心是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拓展主流媒体的传播空间。新时代教育电视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电视发展留了一个方向性的思考和命题。教育电视在发展中更需坚定以教育传播价值为硬核支撑,在传播与消费主动性和交互性明显增强的当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探索寻求突破,努力创新内容表达方式,才能实现媒体融合能量和传播的最大化。

一、坚守教育媒体定位,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国家提出加快融合发展,是要构建一个新的全媒体的传播生态,重新塑造舆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传统媒体是融合发展的主力,占领舆论阵地,创建新型主流媒体,教育电视有资源优势,有内容优势,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教育电视把握政治方向这一点准则没有变,舆论引导的使命没有变。

今天,我们在坚守教育媒体定位的前提下,把政治安全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台、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在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围绕教育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教育电视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从系统规划、创意表达、持续输出等角度深探频道精品内容的生产路径。

作为东北三省唯一的省级教育专业媒体,吉林教育电视台 1995 年正式开播,到 2025 年正式迈入30 年发展进程。回顾过去走过的历程,即便最艰难的日子,我们也始终坚守教育媒体定位,不忘初心,一直将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专业电视题写的“教育电视,大有可为”作为前行的最大动力和支撑。

新时代传媒环境,对吉林教育电视台发展来说,可以说是一次生死攸关的挑战,而留给我们吉林教育电视人的更是所向披靡、勇往直前的机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在主题宣传上,确保原创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布局,用系列报道和专题强调重点,多层次且有亮点,按照主题主线“出新”、自主策划“出彩”的要求,力求每一个电视作品都在内容、形式、手法上实现一定的创意和创新,相关理念在多个新媒体产品上得到很好的表现,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着力构建出吉林教育宣传的新格局。

二、调整新时代战略布局,发展目标指向“大教育”

我们看到,技术革新搭好了一个绚丽的舞台,我们深刻意识到,起而行之,不辱使命,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奋勇前行。2023 年是我们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融合发展中遇到很多问题,既要顺势而为,还要克服困难。在新媒体大环境下,我们调整战略布局,提出由“新闻立台”转为“教育立台”,确定“电视 + 教育 + 服务”的发展模式,筑牢“教育立台”之本,完善“大教育”思路,向公共文化教育电视台方向迈进,树立“大教育”的目标指向,着力突出遵循电视媒体规律,办教育特色节目的功能定位,用教育的眼光去发现和考量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和教育中的社会问题,从教育的角度去解读社会现象,通过科学规范的市场调查和受众市场研究,调整发展战略布局,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类精品节目。我们坚持教育品质,坚守核心价值,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递教育信息,倡导先进教育理念,传扬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为己任,以“成风化人”的传播理念,服从于国家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用朝气蓬勃的教育高质量传播实践,去构建“大教育”氛围,这理应是我们作为教育专业电视媒体的气度和使命......(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S1,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