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信息与茧房

——国内外“信息茧房”学术场域差异比较

  • A-
  • A+
2024/03/15 15:41

刘强  万博文  俞涵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原理,综合分析对比国内外学术场域的差异。研究发现,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点截然相反,国内研究重点关注媒介技术进步与信息茧房之间的关系,警惕算法技术的崛起;而国外聚焦于公众之间的互动行为,关注个体的选择性接触心理。在研究集群方面,国外研究的知识结构展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而国内研究性知识并未得到扩散。同时,综合国内外研究路径的纵横分析,对比发现国内外研究场域呈现两条不同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信息茧房;回音室;CiteSpace;知识图谱;学术场域

“信息茧房”是由桑斯坦于 2006 年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一个比喻,他基于信息技术与两党政治之间的联系,认为网络技术可能会对社会协商民主造成伤害,产生党派间政治信息极化的茧房效应。这个在美国政治语境中提出来的比喻,也逐渐走向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并且被广泛运用于所有信息领域。

在中国知网中以“信息茧房”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 2020 年 11 月 18 日,中国学者在知网中发表以“信息茧房”为主题的文章共有 532 篇,时间跨度为 2011—2020 年;在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 Information Cocoon 进行检索,只有两篇关于信息茧房的文献。由此可见,信息茧房这一议题在国内研究场域中一直备受学者关注,而在国外学术场域中,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形成了一种“中热西冷”的研究局面。

以“ 回 音 室”(Echo chamber) 作 为 关 键 词 在WOS 进行检索,截至 2020 年 11 月 18 日,共有 373篇文献,将学科范围进一步限定为 Communication,在国外传播学领域中共有 118 篇关于“回音室”的有效文献。在中国知网 CNKI 中以“回音室”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只有 23 篇关于传播学领域的文献。可见,在“回音室”这一研究议题上,呈现出“中冷西热”的研究局面。

因此,在国内外学术场域中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研究视野,国内研究重“信息茧房”而轻“回音室”;国外研究重“回音室”而轻“信息茧房”。从侧重点来看,“信息茧房”强调的是信息获取的窄化,而“回音室”强调的是“回音”,即观点的同质化,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基于此,本文对这两个概念在中外学术场域中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 CiteSpace 作为研究工具,以CNKI 和 WOS 作为数据库源,绘制国内国外信息茧房领域的知识图谱,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 CiteSpace 工具绘制知识图谱,将文献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呈现。CiteSpace 是一款基于 Java 语言所开发的文献计量工具,2004 年由美国华裔博士陈超美教授联合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开发,该软件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和网络可视化算法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以此来探寻特定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因此,本文借助 CiteSpace 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外有关信息茧房的研究进行解读,采用计量分析与逻辑推断梳理文献,比较国内外研究的演化路径与差异。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中国知网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重点项目,拥有很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是国内权威的学术网。WOS 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能够较好反映科学研究水准的数据库,其三大引文索引收录了全球多种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拥有非常严格的筛选机制。因此,为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本文选择中国知网 CNKI 和 WOS 核心文集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库源…… (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2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供需错配与平台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BXW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强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博文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俞涵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