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媒介仪式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研究

  • A-
  • A+
2024/01/30 15:27

运迪

【内容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的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作为一种典型的媒介仪式,通过网络传播直击大学生的内心,成为影响他们国家认同的重要变量。从政治传播学出发,本文认为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活动通过大众传媒和学校组织双重机制,成为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的媒介仪式,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仪式化和学校传播组织化两种路径实现这种强化作用。

【关键词】媒介仪式;国家认同;实现路径

青年对国家的认同,关系到青年一代能否具备必要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未来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受到互联网交互模式的重要影响,网络不仅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人际交往模式和思维方式,还影响他们与国家宏观叙事建立联系的个体方式。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对青年大学生群体施以国家认同的教育引导,除了通过各个层次教育系统的正规学习外,还包括通过在重要时间节点上的全国性纪念庆典活动及其传播介入他们的政治生活。从政治传播学来看,每年一次的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作为一种典型的媒介仪式,通过网络传播直击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水平。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国家纪念庆典的传播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全方位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和生活,成为影响他们国家认同水平的重要外部变量。本文借助传播学中媒介仪式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具体分析每年进行的“七一”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传播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仪式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现路径,为今后通过纪念庆典传播活动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提供现实启示。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按照政治传播学的观点,公共权威机构举办的政治性纪念庆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作为传播的政治仪式,提前策划的纪念性报道、现场直播和全媒体渲染,在特定时间节点循环往复出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媒介化仪式传播活动。进入大众传媒时代,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域,首次将“仪式”引入传播学,他认为传播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种表演,实质上是通过符号系统实现主体之间沟通、互动的文化或社会仪式过程。戴扬和卡茨将“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或是“节庆式收看”定义为媒介事件,指出媒介事件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具有非常规性和垄断性,由于媒介事件大规模的集中直播,会中断、挤占、延迟其他常规安排,形成一种主导性传播。其次、媒介事件的组织者是权威性的公共机构,如政府、政党等,营造一个万众瞩目的社会中心,这个中心乃是“有历史意义”的仪式的组织者与技术熟练的电视台联合生产的一个事件。再次、媒介事件具有直播性和远地点性,吸引大量兴致勃勃的国内观众,他们在或集体或家中的远距离收看,观众往往专心致志收看报道,共享集体仪式,欢庆和分享共同价值,产生正向的传播效应。最后,媒介事件充满崇敬感和仪式感,具有历史意义,能达成积极的社会整合意义。库尔德里进一步对媒介事件进行反思,认为“通过媒介事件的叙事框架,社会的集体属性被确认、强化或是维系,通过这一社会过程确认社会凝聚力”,并认为社会性收看直播的形式,人民习惯性参与、重复性、纪念性行为属于媒介仪式。国外学者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国民就无法对民族国家共同体进行想象,认同就无法实现。媒体在国家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在仪式传播思想研究中认为,媒介仪式和媒介仪式并非同等概念(刘建明,2020),但并不影响将其作为研究分析建党和国家纪念活动的政治仪式传播过程的理论框架。有学者认识到“当下的传播已经不再是逻辑和信息的传播,更大程度上是在特定场景之下带着关系和情感状态的传播”。因此,本文将建党和国庆纪念庆典活动传播视为一种媒介仪式,除了具有媒介事件本身具备的组成要素外,还包括在学校组织将媒介事件仪式化的活动安排,因此使用媒介仪式的表达更贴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大学生国情认知与使命担当意识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1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