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媒介社会化背景下的传媒经济研究

——2023 年传媒经济文献综述

  • A-
  • A+
2024/01/30 13:58

王欣羽  丁汉青

【内容摘要】当下人的生存走向全面媒介化的社会背景为传媒经济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本文认为,2023 年传媒经济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行为经济视角、产业经济视角和技术经济视角三类。行为经济视角主要关注传媒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及在主体行为互动中生成的生产机制;产业经济视角关注传媒企业、传媒产业和传媒治理;技术经济视角关注在智能技术与媒介发展互动中衍生出的新的媒介生态和社会生态。未来的传媒经济研究将在充分理解媒介社会化与媒介化生存的大背景下,通过多学科视角的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传媒经济;媒介社会化;AI 技术

2023 年,伴随 chatgpt-4 及其衍生模型的出现,生成式 AI 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传播层面,生成式 AI 技术将引领传统媒介范式的变革,在广泛的人机交互和人机对话中开创出大包大揽的具身化媒介实践模式与区别于传统网络平台的全新操作系统,并最终培养起用户广泛应用生成式 AI 技术的新惯习,进而改变人类信息沟通的能力与交往途径。作为一种包括信息、服务、情感和生产支持等功能的社会“基础设施”,生成式 AI 能以无界的方式全面融入人类实践的所有环节及领域,推动传媒产业下沉为社会底层结构和基础设施的进程,进而对传媒经济研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成式 AI 等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媒介化传播情境进一步普及,学者们开始关注人的媒介化生存问题,关注技术、媒介与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逻辑。在“万物皆媒”的多元媒介观下,要通过物与人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最终判断某物是否为媒介。因此,对媒介、技术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探究是在“何为媒介”的思考之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媒介的概念与本质,厘清传媒经济研究的外延与内涵,并为传媒经济治理提供依据。

新媒体时代,被数据化的个体意味着人与媒介的深度融合,人的生存走向全面的媒介化。在身体层面,媒介技术对身体真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数字媒介技术弥补了旧媒介技术的缺陷,实现了“拟身真实”,改变了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框架。在意识层面,通过身体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可穿戴设备和增强赛博人等技术,智能媒介能够实现对人的意识的再造和延伸,在未来促成全息、全知、全能的意识化环境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媒介与人、技术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也更加复杂,因此,应借鉴突破技术工具论与人类中心主义的“STS”理论,以技术存在论和人机共生的视角重新理解媒介与人机交互关系。

在媒介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2023年的传媒经济研究主要从行为视角、产业经济视角和技术经济视角三个范式展开。

一、行为经济视角:传媒市场主体行为与生产机制研究

行为经济视角下的传媒经济研究主要关注传媒市场中不同主体的个体行为及在他们的行为互动之中建构而成的生产机制。

(一)传媒市场主体行为研究

1.新闻从业者的行为研究

受媒介环境和技术迭代的影响,新闻从业者的行为方式较过去而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新闻从业者的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新闻从业者的行为模式,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行为期待。行为模式方面,邹欣指出在意义流动、主体混杂的社交平台新闻生产场域中,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通过“事实属性选择”“创意表达”“用户思维”“多维评价”几个维度上的行为进行信息传播,以重新建立起传受之间的“意义共同体”。陈炜漫等考察了新闻从业者对极端批评的应对,发现新闻从业者构建起包括去正当化、精选评论、预判式调整产制常规以及诉诸职业共同体支持在内等方面的应对策略来维护自身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孙信茹等则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民语媒体人的工作实践,发现其职业身份的塑造与特定的地方情境紧密相关,他们的工作实践内容既包括对汉语内容进行民文翻译的“做新闻”,也包括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的“做文化”。

行为期待方面,王然等人通过网络招聘广告对市场所期待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进行了精准画像,发现就业市场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专业需求的多样化、软硬胜任力的均衡化、胜任力关系结构的圈层化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化。卢林艳等人则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媒体技能和行业就业的影响,指出现阶段侧重写作、理解与表达沟通的内容生产类媒体行业从业者的未来技能应更加偏向决策、服务、咨询;媒体行业对从业者的计算机化水平和认知技能水平有一定期待。

2. 大众的媒介使用行为研究

网络媒体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大众的媒介使用行为提供了更多选择性与自主性。大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对媒介内容、生态乃至社会认知和社会文化都会产生影响。大众媒介使用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使用动机、使用体验、使用效果以及使用影响因素几个方面。

使用动机方面,冯菊香等发现喜马拉雅的多数用户是出于求知动机收听人文播客节目,在收听过程中通过社区互动实现了自我确认、社会支持和自我修复三类动机的满足,并实现了社交动机的生成满足。廖圣清等探究了上海大学生多媒介使用的需求动机和使用情境,发现学习、信息、娱乐、社交和习惯需求的动机,以及几种不同的情境分别会带来不同类型的多媒介使用,需求能够比情境带来更多的多媒介使用.......(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王欣羽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丁汉青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