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基于沉浸传播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 A-
  • A+
2023/12/18 15:56

陶贤都

【内容摘要】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传播效果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沉浸传播为提升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效果提供了切入点。本文认为,新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沉浸传播赋能,新技术手段为课程思政营造了沉浸氛围。国家有关部门、高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要形成共同体思维,从行动上协同合作,以实现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本文从生理上沉浸、心理上沉浸、情感认同等层面对沉浸传播的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沉浸传播;传播效果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传播问题,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种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过程正是传播的过程。无论是高校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同,还是社会层面课程思政的理念推广,都离不开传播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沉浸传播从多角度考虑传播,带给受众全新体验,对于课程思政的探索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沉浸传播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沉浸式体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

一、沉浸传播为提升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在于,它与政治、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都特别密切,自带思政元素,但是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却并不佳。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对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兴趣不大,难以真正认同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内容虽然可以入学生的眼和耳,但是难以入学生的脑和心。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上,许多课程的思政教育不是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地融合,而是强行加入思政内容,不但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加深了学生的反感心理。教师是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虽然近年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同,但是对于如何做好课程思政,不少教师并没有积极参与其中,仍然是沿袭多年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国家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愈加突显。与此同时,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影响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

如何提升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的成效,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沉浸传播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沉浸传播”是一个新的术语,对于其中的核心词语沉浸有不同的理解。随着沉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更多的领域关注沉浸传播。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沉浸状态是最佳的本能运动状态。在那里,人完全沉浸在他所做的事情上。这是每一个人都会不时有的感觉,其特征就是最大限度的专注、参与、直至完成,展示出最好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时间、食物、自我意识等全部被忽视了”。在此基础之上,李沁提出了“沉浸传播”的概念,认为“沉浸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以人为中心,以连接了所有的媒介形态的人类大环境为媒介而实现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传播。它是一个使人完全专注的、也完全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的传播过程。它所实现的理想传播效果是让人看不到、摸不到、觉不到的超越时空的泛在体验”。

沉浸传播是整合了教育学中的沉浸教育、心理学中的沉浸理论等相关理论的一种新的传播理念,是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所需要的手段,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因此,基于沉浸传播,可以为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契机。沉浸传播作为一种全面沉浸的信息传播理念、形式,在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中,可以使思政内容得到全方位传播。

沉浸传播是一种以受众为核心、围绕受众进行的传播,对于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饱和的状态,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思政内容显然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沉浸传播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沉浸传播将视角转向学生,营造满足学生在场体验的氛围感,让学生沉浸于课程思政内容之中,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沉浸传播的沉浸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技术来营造沉浸感,通过内容的吸引力使得受众沉浸其中。新闻传播学专业对于新技术手段十分重视,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因此,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要充分运用技术手段营造沉浸体验环境,使得学生置身于沉浸环境中。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教育层面要将社会现实内容和精心设计的内容引入课程思政教育中,以真实事件和真实经历增强课程思政的沉浸感......(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1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知信行合一教育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1-03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