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 A-
  • A+
2023/11/20 16:39

李洁  钱俊衡  卿芮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掌握社交平台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特点,获悉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与态度,可以为睡眠健康信息传播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利用 Python 爬取微博平台睡眠健康文本,对抽样获取的 43486 条样本进行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研究发现,该议题消极情感文本占比 62.99%,远高于中性情感(21.98%)和积极情感(15.02%)文本;消极情感呈现了睡眠质量差的负面体验、负面影响及改善睡眠质量的困难;中性情感探讨了睡眠健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和提升睡眠质量的方法;积极情感讨论了睡眠质量获得改善的过程、益处,肯定了运动对睡眠健康的积极作用。研究揭示,有必要提高健康机构和专业人士对社交媒体的利用,开展更多睡眠健康传播活动;未来的睡眠健康信息传播应着力于重塑公众的睡眠健康观,形成科学、正确、积极的睡眠健康认知与态度;并增加睡眠健康干预技术与方法的科普,尊重公众关切,回应公众信息需求。

【关键词】睡眠健康;微博;大数据;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

新的技术环境下公众的信息行为已逐渐成为信息科学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公众对个人健康关注持续升温的前提下,健康信息传播研究备受关注,成为重要的前沿议题。社交媒体作为健康信息传播、获取的主要阵地,通过对其信息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公众的健康认知与态度。从而构建出某一健康话题的公众心理机制,助力健康教育,并为相关政策与干预措施的出台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学界对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健康叙事缺乏关注,尤其是睡眠健康议题。据统计,我国有超3 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眠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遗憾的是,学界对该议题的公众健康信息行为特征尚未展开细致分析,对其内容主题、态度情感以及话语逻辑并不清楚,这不仅阻碍了对睡眠健康信息行为的认识深化,也不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推进。

鉴于此,本研究以国内社交平台——“微博”为数据来源,通过该平台广泛收集用户生成和分享的个人观点。分析用户在微博平台对睡眠健康议题的呈现和讨论,以此获悉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与态度,进而为睡眠健康传播活动提供策略参考。具体而言,本文将爬取微博平台用户生成的睡眠健康相关文本,运用情感分析技术,挖掘、分析文本的主观倾向性,探索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态度;同时构建语义网络,利用可视化方式发现主题社区,探索不同睡眠情感下的重要主题,获知文本生产者的认知逻辑,分析睡眠健康的热点话题和呈现特征。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一)对睡眠健康的认知

睡眠健康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睡眠对维持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睡眠质量是维持个体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而长期的睡眠问题会导致个体认知功能降低(如智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下降)、压力、焦虑症、抑郁症、精神障碍以及自杀,其还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功能下降的诱因。 1989 年,Buysse 等提出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包含了主观睡眠质量(SSQ)、入睡时间(SL)、睡眠时间(SDu)、睡眠效率(HSE)、睡眠障碍(SDI)、助眠药物使用(USM)和日间功能障碍(DD)等 7 个因子 , 能全面评估个体近一月的睡眠情况 , 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1995年刘贤臣等将 PSQI 量表译为中文引入国内,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发现量表结构效度较好,至此展开了大量针对不同人群的睡眠质量测量和评估研究,了解他们的睡眠质量情况、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与态度。这类研究关注的群体较为多样,涉及老年人、孕妇、军人、医生、企业员工、医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等,其中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最多,相关研究也最为丰富......(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重大疫情下公众干预行为的产生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7220404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信息框架理论的公众抗疫行为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YJCZH035)、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深化政务公开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23JDR0010)、中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项目“大学生睡眠健康影响因素与信息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YGX2021FRJH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洁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钱俊衡系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卿芮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