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优势与使命:外语院校应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 A-
  • A+
2023/11/20 16:04

郭帅

【内容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对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本文旨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31”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从外语院校主体角度出发,探析其在教学、交流、科研、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内在动力、潜力及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助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际传播;外语院校;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理论实践创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在国际社会舆论中,却始终充斥着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树立国家形象不利的声音。“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尴尬情形和话语困境仍然存在。基于此,党和国家认识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并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切实付诸行动。2021 年 5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新形势下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3 年,“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被首次列入国家法律条文之中。这些理念,为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工作锚定了历史方位,提供了行动指南以及基本法律遵循。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镇,对推动我国国际传播事业举足轻重。而外语类院校又以语言优势和跨文化教育背景,在国际传播方面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职责。2021 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80 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回信时特别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并提出殷切希望:“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回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外语院校的深切期盼,为新时期外语院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外语院校应着力于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

人才是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中也指出国际传播工作的当务之急——“国家加强对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做好人才培养、使用、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人才培养,亦需遵循“守正创新”原则。守正,即坚持按规律培养人才;创新,即与时俱进,改进、完善或创造适应于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而言,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政治立场坚定、责任感强、精通外语、学识渊博且具备国际传播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些便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

(一)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首先,外语院校应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打造国际传播人才德育培养新模式。国际传播人才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站位,凡事首先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角度出发。外语专业学生长期接触目的国语言文化和语境,难免受其影响,因而必须具备更强的政治定力和判断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意识,更应有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高度。基于此,外语院校要全面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构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还应努力增强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奠定国际传播人才坚实的思想基础。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思政理论课、通识类课程、专业课、实践教学等环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理解并能够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国情教育,使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涵养其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另外,还应持续推进“三进”工作。近年来,北外参与翻译并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并将此全面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建立全链条课程集群,打造高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及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夯实学生语言基础

专业素质方面,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语言是传播的载体,“话语即权力”,掌握了语言,才可能进行有效沟通,从而争取到话语权。外语类高校的学生,首先要学好英语,这是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做好对外交流工作的基础。其次,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修读二外 / 三外课程、辅修语言专业或跟随慕课自学等方式掌握英语之外的语言,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目前北外开设有 101 种外语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语教学资源和便利的外语学习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能力也涵盖对本国语言文化的掌握。外语院校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在本国文化方面的教化。学生如只精于目的国语言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而荒于中文和中华文化,那便是舍本逐末。作为国际传播后备人才的外语院校学生必须熟知本国文化,并将文化传播自然渗入到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外语院校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教育,可以大力开发通识类课程、举办文化体验活动等,使文化教育既承载历史,又观照现实......(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6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8ZD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郭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教务秘书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