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后人类语境下的环境类纪录片反思与启示

———以《北极故事》为例

  • A-
  • A+
2023/10/16 15:55

薛诗怡  吕新阳

【内容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大众对于后人类主义时代的诸多思考,其中不乏对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影响的真知灼见。由亚当·拉维奇执导的自然纪录片《北极故事》,以后人类语境呈现北极生态之变和长时间跨度的客观“深描”的拍摄理念,从北极熊与海象两个“家庭”的生存视角进行故事性叙事,呈现出丰富绵密的情感向度,以及紧扣时代的气候议题,收获了优异口碑并引发理论界的广泛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北极故事》对中国环境类纪录片发展的启示,认为该片的成功凸显出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工业活动的持续对于自然环境所产生多米诺效应的内涵,以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紧迫性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北极故事》;北极气候变化;后人类主义;客观“深描”;情感向度

21 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进程都在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数字科技、金属冶炼、基建制造、生物基因等领域都有着飞跃式发展。科技进步带给人类以俯视一切的骄傲的同时,也对全球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挑战:工业活动导致的全球每天不计其数的工业排污、汽车尾气的排放、巨量生活垃圾的焚烧……不一而足,都在经年累月地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

人类正在改变自然。当巴西亚马孙雨林的一棵树被砍倒,万里之外青藏高原的一片积雪可能因此消融。近年来极地气温不断升高,研究预测格陵兰冰盖不可避免的融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 27 厘米,这一数值是科学家此前预测的两倍多。这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最高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78 厘米。暖冬、高温,多数人因近年频发的异常天气,真切感受到了气候变化。这将对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由美国国家地理电影公司出品、亚当·拉维奇和萨拉·罗伯森共同执导的自然纪录片《北极故事》,以环保和气候变化为主题,巧妙地把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各种自然现象与影片“小主人公”北极熊纳努和小海象希拉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记叙了发生在这片广袤极寒的土地上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部纪录片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发了社会的各种思考,其拍摄的视角、内容、手段都引发了业界、学界的探讨。在此背景下,讨论《北极故事》的拍摄视角及理念,是对气候变化的再一次审视,以及对自然类纪录片拍摄的深入解读与审视。

一、后人类语境下自然类纪录片主体性反思

20 世纪下半叶,“后人类”“后人类主义”的概念已经频繁地出现在学术话语和大众媒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业革命、电脑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极大强化了技术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存在。弗朗西斯卡·费兰多(Francesca Ferrando)认为,“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 至少有七种定义。本文采用了尼尔·巴德明顿(Neil Badmington)及安迪米亚(Andy Miah)提出的文化后人类主义及哲学后人类主义的定义:后人类主义认为,如技术进步或关于自然界新物种的发现有可能导致人类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它涉及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人文主义以及关于人作为万物尺度的再审视。

在人文主义的论述中,人是特殊的、自主的,世界是置于人类脚下并任人“使用”的,康德提出人类理性为大自然立法,强调了人相对于自然的主体性及对自然的统治权。相比之下,后人文主义基于人文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认识到“人”并不是享有绝对特权和受保护的中心,因为人类也许从来没有完全区别于动物、机器和其他形式的“非人”,也无法将世界历史的进程导向一个独特的人类目标。这是对人本主义进行的重新审视和批判性思考,也是超越人类主义的存在。后人类主义是一种强调世界中的非人主体(Nonhuman agents)的“反人类中心主义”(Antianthropocentrism)命题,一种基于人类之外的多样主体的本体论。可见,哲学后人类主义在借鉴文化后人类主义的基础上,把原本适用于人类的伦理及主体性扩展到了人类物种之外的圈层。直到今天,关于后人类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反思,并且认为自然应具备主体性地位。

毋庸置疑,后人类语境下人们不再局限于人类中心论带来的骄傲与自满,而是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北极故事》提醒走向后人类时代的每一位观众,工业化及商业化的发展让人类似乎忘记自己也是生态圈的一部分......(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应对北极气候变化问题的传播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CXW0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薛诗怡系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吕新阳系《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