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诗词诵读传承中华经典创新传播助力教育公平

——《课本中的苏轼》系列电视节目创作谈

  • A-
  • A+
2023/10/16 15:49

姚喜双

【内容摘要】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打造的电视系列节目《课本中的苏轼》以苏轼这一人物为纲,以中小学统编教材中苏轼的经典诗词为目,通过对诗词的详细讲解与诵读示范,呈现了 12 堂精彩的诗词诵读教学课。节目策划与制作追求创新性、系统性、真实性、经典性和公平性的结合,从“解决师生的真问题”入手,希望能够制作一档经典的诗词诵读文化节目,为引领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诗词;诵读;中华经典;创新传播;教育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 2022 年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苏轼作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和治水名人,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苏轼的经典诗词,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如何以苏轼的经典诗词为朗读教学范例,提高广大师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诵读水平,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课本中的苏轼》系列节目正是应广大师生对苏轼诗词的喜爱和学习诵读的需求,采用学生、教师(朗诵专业)、主持人和摄制团队真人出镜,实地实景围绕朗诵中的实际问题详细讲解中小学教材中 12 篇苏轼代表性诗词的内容和朗诵方法、技巧,回答并帮助解决学生和教师在朗读和朗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专家示范、现场提问和答疑、学生朗读等形式切实提高这些能力。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新性。一是节目创作观念的创新。《课本中的苏轼》以“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节目创作全过程,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节目将镜头对准师生,以增强青少年及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导向,节目制作与包装既保持经典诗词古风古韵的风格气派和平仄韵律,又以普通话这一国家通用语言字正腔圆的音韵美表现其现代审美价值,既坚持以解决诵读教学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又充分考虑电视媒体传播的规律与技巧;既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也面向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等群体进行节目的整体策划与制作。二是节目创作角度的创新。《课本中的苏轼》以“苏轼”这一人物为纲,以中小学统编教材中的 12 首苏轼诗词为目展开。通过穿插讲述苏轼的人物故事,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苏轼的诗词;通过详细讲解苏轼的诗词,使广大师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苏轼这一人物;通过对苏轼与其诗词的学习和诵读,使广大师生真切感受苏轼的文学风采与精神风貌和以苏轼诗词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三是节目创作方法的创新。不同于以往准备好“脚本”再拍摄和写清楚“知识点”再教学,《课本中的苏轼》在录制过程中强调现场感和问题导向,强调表现学生学习和现场教学的全过程。后几期节目大多是在“无稿”的情况下完成拍摄的,做到了真正的“即兴表达”和“真人秀”。同时,节目团队坚持将镜头对准学生,强调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以增强节目整体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四是节目传播方式的创新。虽然《课本中的苏轼》是系列电视节目,但同时也留存了丰富的录制花絮、幕后故事等视频资料,为后期开展新媒体、短视频等社交传播做了充分准备。节目除了面向使用教材的中小学生,还能作为大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数字化课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范例以及各层次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素材,力求创新的多渠道应用与传播为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奠定基础。

二、系统性。《课本中的苏轼》以“真实授课”的形式录制,在策划时强调节目内容的架构、传播形态的多元等系统要素的兼顾。一是教育教学的完整系统。从教学要素的系统来看,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授课重难点、示范与互动等要素都在一期节目中有所呈现,做到了“看是一档节目,学是一堂课程”。从课程育人的系统来看,《课本中的苏轼》系列节目不仅仅是一档节目,对“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苏氏家风等内容的体悟与学习,更是一堂思政课、美育课和人文教育课。二是传播形态的多元系统。节目遵循影视传播的规律与手段,通过多机位、多角度、多变化的拍摄,加上航拍等先进设备实现小环境和大场景的切换,保证了大屏制作的高水准。同时,所有的过程性节目素材都提拎出精彩部分,以 30 秒以内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小屏的网络传播,引起观众对节目重点、亮点和关键点的关注,激发观看大屏节目的兴趣。节目除了在传统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外,还将在国家级相关新媒体平台播出。三是文化传承的系统把握。苏轼的诗词本身自成独具一格的风格体系,节目通过对诗词朗诵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气质,以更加生动、更高品位的文化教育节目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充分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课本中的苏轼》系列电视节目的总策划、主讲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