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教材出版与科学传播

  • A-
  • A+
2023/10/16 15:47

张  涵

【内容摘要】教材出版与科学传播具有密切的关系,它关系到教育与文化的传播和文明与精神的传承,应引发社会各界应有的关注。本文指出了教材出版过程中存在的科学传播方面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机构及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材出版;科学传播;问题;对策建议

教材出版是指为了各级各类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所进行的相关出版活动。中国本土的教材出版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本土的教材出版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遗憾地发现,在教材出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之中就包括了与科学传播有关的问题。所谓“科学传播”,指的是“科学信息生产者(科学共同体、科学爱好者、科普作家)、媒体、政府和普通公众等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平台,对包括科学内容、方法、思想,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在内的科学信息进行双向和多向交流的过程”,作为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与科学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乃是开展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这样的“平台”倘若出了问题,极有可能会影响到科学传播乃至科教兴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材出版过程中存在的科学传播问题

(一)“以讹传讹”问题

所谓“以讹传讹”,就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向相关传播对象传播错误的信息。在信息传输手段并不发达的古代,这种 “以讹传讹”的危害性并不是很大,因为当时还缺少信息传播的“放大器”。这里所说的信息传播的“放大器”,指的就是相关的传播媒介,而作为教育出版物的教材正是这种信息传播的“放大器”。“以讹传讹”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教育出版的相关行为主体并非是错误的始作俑者,而是从别人那里获取到错误信息之后,再通过自己的传播平台(教材)传播给特定的传播对象;二是教育出版的相关行为主体缺乏特殊领域专家型人员,在编辑教材时需要延请专家进行把关,一些所谓的“专家”会从中炮制一些不准确的言论,然后通过教育出版物传播出去。上述两种情况危害性都是非常大的。

(二)“图文不适”问题

所谓“图文不适”问题,就是教材出版中所使用的图片与相关文字之间搭配得不合适,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相关行为主体在用图片来搭配文字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底层逻辑”,这里所说的“底层逻辑”指的就是在将图片与相关文字进行搭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避免不合理的想象。什么叫作不合理的想象?鲁迅先生曾经说人们之所以认为“燕山雪花大如席”没有问题,而“广州雪花大如席”有问题,是因为前者是建立在合理想象的底层逻辑的基础之上的,因为燕山地处北方,冬天会下雪甚至下大雪,而广州地处亚热带,一年四季往往见不到一片雪花,所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符合底层逻辑的合理的艺术想象,而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前些时候曾经吵得沸沸扬扬的某出版社一套发行量甚广的小学教材中的封面插图所出现的问题,就是这种典型的“图文不适”的问题。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加以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插图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某种意义上“广州雪花大如席”的问题,因为它脱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审美,尤其是将这样的插图用在承载了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任务的中小学教材的封面上,自然会遭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整顿。另一种是插图与教材中的搭配文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虽然有关系,但是关系并不大。这样的插图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相关教材文字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正常理解。

(三)“抱残守缺”的问题

所谓“抱残守缺”,原本指的是抱着残缺的或破旧的东西不放手,今天一般用来形容思想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在教材出版过程中的“抱残守缺”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有意的“抱残守缺”和无意的“抱残守缺”两大类。所谓有意的“抱残守缺”指的是相关行为主体在进行教材出版的过程中,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残”和“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残”和“缺”。所谓“无意的抱残守缺”,指的是相关行为主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编辑出版的教材有什么问题。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就是相关行为主体并没有充分了解最新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相关行为主体情感上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为一旦坐上了教材出版者的位置,就一劳永逸,而没有想到要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看不到相关科学研究的新发现,结果就有可能导致他们无意识中的抱残守缺,造成了教材出版中的不应该出现的科学传播方面的问题。教材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些,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是因为这几个问题比较明显,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系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副研究馆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