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传媒研究 >正文
认同的出走与回归:知识社会学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

——透析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跨专业读研现象

  • A-
  • A+
2023/10/16 14:23

温莫寒  田维钢

【内容摘要】本文以播音主持专业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论,将播音专业学生的跨专业读研现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对 11 位跨专业读研播音生的深度访谈,发现播音生在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参照下,专业认同经历了一个从出走到回归的过程。进而,在这种话语表达中,透视出我国播音主持专业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从价值迷乱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跨专业读研;认同理论;知识社会学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播音与主持艺术”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较为完备的学历教育体系。随着社会对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提高,很多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或工作几年后选择读研提升学历。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在本科阶段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考研时往往不会再选择本专业,而是选择与播音主持密切相关的新闻传播学或艺术学相关专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其他专业。

那么,在本科阶段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简称“播音生”)为何会选择跨专业读研?这背后的动因是何?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学习了四年的播音主持专业?这些问题成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 11 位播音专业本科生的深度访谈,探寻跨专业考研的动因、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理解,挖掘播音主持专业在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话语变迁。

二、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专业

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寻知识(思想、认知)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起初,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指由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理论、世界观、意识形态等所构成的系统知识。伯格和卢克曼不满于对知识的这种古典主义定义,认为常识性的“知识”比“概念”更应成为知识社会学的主题,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就是现实的社会建构,从而使知识社会学发生了从社会实在论到社会建构论的范式转换。在这种范式下,知识不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主要考察广义上的日常知识对社会的建构问题。从这两种对知识的理解出发,首先,播音主持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学科,播音发声、播音创作、新闻播音、文艺播音等系统知识始终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其次,播音主持本质上是关于有声语言的学科,语言作为日常知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自媒体的勃兴使行业从业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员进入行业且取得成功。这种“日常知识”与“系统知识”的交叉相融,也成为播音主持专业的一个特色,从而使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学科认知与认同差异。

伯格和卢克曼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开创了知识社会学研究的新传统,这种社会建构论的范式,属于现象学社会学的范畴。现象学社会学旨在重新唤起“人的意义”,通过“我思”认识世界,从而实现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的统一。知识社会学的两个研究传统虽有分歧,却显示出个体认识社会的一般途径:通过已有的客观实在,形成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与经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某一事物的重新建构。由此,知识与社会也实现了双向的交互建构过程。播音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便通过社会“知识库”对播音专业具备了一定了解,选择了艺考,在大学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尤其是在是否跨专业读研的这一选择中,完成了对播音主持专业认知的建构。不可否认,选择读研的学生往往自我要求更高,更善于思考和反思。这部分学生的意见固然无法代表所有学生的想法,但学生与学科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活力,能够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发展的动力之一,践行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由此,本文还希望进一步讨论以下问题:播音生在讲述自己的读研经历、专业认知的过程中,对播音主持的专业想象是否经历了变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受访者不同的教育经历是否能够达成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认知共识?进而,在他们看来,播音主持专业应该怎样更好地发展......(本文为文章截选,完整版请见《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5期,本刊已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相关学术数据库)

作者温莫寒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研究生;田维钢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