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从多视角、多方面提出如何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高度的前瞻性。高校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但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推动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十分重要。
二、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所谓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是指在高校教育中,要实现学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引领及实践教育的四者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式高校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我国高校学生比例不断增加,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教育毛入学率增长到57.8%,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在学总规模4430多万人,占世界大学生在学人口总数的20%以上,稳居全球首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度专业的学识,还要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及素质,全面提升,为建设国家发展作出贡献,高校教育承担着比较重的担子,多方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也就日益凸显。
三、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面临的难题
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看,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高校多方融合发展意识程度不足。
在新时代高校改革建设的浪潮之中,众多高校积极投身其中,从多方面提升本校高校教育实力、高校教育水平,积极将素质教育、思政引领等融入教学内容,培养综合型的人才。但一些高校有时会对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等形式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将更多的重心放在科研方面。
2. 高校部分课程很难融入相关内容。
很多高校积极响应新时代改革,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很难融入相关内容,如相关思政内容。在“思政进课堂”的浪潮下,教师的难题却陡然上升。很多如机械等理工类专业教师很难找到能够融入的相关思政内容。很多教师可能会选择将“思政进课堂”这项内容进行缩略,甚至取消这项内容。
3. 学生对此意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
学生对于相关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等不以为然,觉得没有任何意义。且有时受到“有用论”的影响,一心扑在自己的学业上,觉得不应该浪费时间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而且对于自己的将来几乎没有什么益处。如学生对于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误解。学生们认为我已经长这么大,一直很有礼貌,没必要去接受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不仅在此,其包括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社会公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劳动观、终生学习教育和审美观念与能力培养这些方面。这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所导致的。
四、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策略
推动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要用好“134”策略,即1个主要内容: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为社会发展培育后继综合型人才;3个主体层级:高校、教师与学生;4个方面:学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引领及实践教育。
1. 学业教育
上好专业课——以学增智,提高自身本领。高校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立德树人之思想,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动态,建立学业预警机制。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可以制定帮扶计划,开设帮扶课程等助力学生发展。同时还可以设置契合本专业的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
学生要摆正学习态度,打破“有用论”、“无用论”的思想。西塞罗曾谈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意图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知识是学习产生的,智慧是运用得到的。高校学生不仅要积极涉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还要积极学习其他有助于自己发展的内容,促进自我的完善。
2. 素质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以德为尚,提升修养。高校要真正重视素质教育,真正确立素质教育的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并可以将其纳入学生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时积极寻找教育的突破口,贯穿各个专业教育的教学全过程,课程设置可以涵盖素质教育,真正把好素质教育的大关。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强教必先强师”,教师要提高思想站位,加强自身建设,自觉坚定理想信念,陶冶自身道德情操,真正做到自身优秀,以自身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又引领学生多方面发展。
学生要搞清搞懂素质教育中的真正概念、真正内涵,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思想及作风,积极培养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自觉接受社会公德教育等,全面提升自己。
3. 思想教育引领
上好信仰课——以学铸魂,凝聚红心向党力量。高校应把思想品德培养渗透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追求目标。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积极让思政进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充分用好特色平台,将思政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入课堂,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助力学生思想等多方面成长。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青年一代作为党和国家的未来,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学生要自觉强化思想意识,自觉提高思想站位,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自觉强化理论学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守信仰,净化心灵,真学实干。
4. 实践教育
上好实践课——以学促干,提振信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美好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想奋斗成功,离不开伟大实践。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合理运用“第二课堂”机制,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推动学生实践的进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去,积极投身到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之中。在专业实践中,高校学生要学会融会贯通,真正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用在刀刃上、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所学,做到在学中用、用中学,以真学真用促活学活用,促进自身能力本领的提升。在社会实践中,高校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掌握相关本领,在实践中出真知,学真理,进一步促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更好地与学业教育等相结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四个方面彼此之间绝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贯通的,是助推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学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引领及实践教育四者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
五、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实质,在发展教育的同时,用好“134”策略,将学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引领及实践教育四者有机统一,助推高校教育多方面融合发展,助力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国篇章。
作者简介:
贾旭东,沈阳理工大学辅导员、讲师。
责任编辑:张一南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