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育“跤”才 “摔”出特色校

  • A-
  • A+
2023/05/17 11:00     来源:青少年体育新发展微信公众号

在北京市昌平区流村小学,人人都会中国式摔跤。从开设课后兴趣班,到引进课堂教学;从教师赛课获奖,到小运动员勇夺桂冠;从大课间练习中国式摔跤自编操,到学生身体素质和精气神明显提升……中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国式摔跤(以下简称“中国跤”)在流村小学开花结果,形成学校特色,也成为学生心中“跤”傲。2015年,昌平区教委体美科、体美教研室面向中小学积极推广中国跤项目,流村小学被选定为实验校,这与学校里“藏”着一位“摔跤名师”密切相关。两年前,女子柔道运动员朱捷退役后成为流村小学的体育教师,中国跤进校园让她再次有了施展专业技能的机会。“柔道和中国跤虽有相似之处,但不一样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动作名称不同,所以我也得从头学起,边摸索边教学。”朱捷告诉记者,中国跤不尚蛮力,讲究以巧取胜,以技赢人。刚开始接触这项运动时,学生们不敢练,也不敢摔,为此朱捷想尽了办法,一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另一方面也在学习过程中做足保护措施。“只有让他们在不断摔打中充分感受这项运动的巧劲,才能渐渐爱上这项运动,也真正筑牢基本功。”朱捷介绍,目前学校提倡大单元教学。“所以我在体育课上会选择精品内容,让学生反复学练,可能一个动作就会安排18次课,直到学生充分领悟和掌握。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他们现在基本都能背起同伴,并摔在软垫上了。这种成功的喜悦孩子们是感受得到的。”不仅如此,为了丰富学校的中国跤师资,朱捷还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为全校体育老师展开项目培训。“现在我们的师资面向全校学生展开基础教学没有任何问题。”朱捷说。如今,学生不仅乐于在体育课上练习中国跤,学校中国跤社团的火爆程度更让所有人始料未及,涌现出了一批批真心热爱这项运动的孩子。“我进社团三年了,平时训练很辛苦,但朱老师非常关爱我们,也总有办法让这件事变得有趣,这也是我能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六年级学生王雨欣说。她在训练课上全神贯注,可以轻松扛起15公斤重的假人道具,也能将同伴稳健地摔在垫上,她笑着说:“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朱捷常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了让中国跤以更加轻松愉快的形式在校园普及,朱捷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比如亲自缝补制作假人道具。“不是所有孩子都摔得动假人,它比较重,而且很直,不适合刚开始学习的孩子。”面对这个问题,朱捷和前队友、老教师、领导集思广益,决定用不穿的废旧衣服、报纸、沙子等材料,亲自为孩子们缝补制作假人道具。经过多次实战和改良,他们又在假人中塞入了沙包和跆拳道垫子,提升使用效果。朱捷还与昌平区体美教研室教研员班建龙课题团队成功编创“中国跤自编操”,并在全校推广。流村小学副校长刘勇说:“全体老师也加入了大课间的跳操阵营,锻炼效果非常好,师生都有很多收获,学校运动氛围进一步提升。”刘勇观察,因为练习中国跤,近几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小胖墩”比例明显下降。王雨欣也表示,通过练习中国跤,自己的身体素质大大提升。“以前我做20个开合跳就会累,现在做50个都没问题。”

“开设中国跤课程,就是希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与传统剪纸等课程关联起来,充分挖掘和串联文化内涵,通过课程群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刘勇表示。在流村小学教学楼大厅,陈列着许多学生的手工制品,“C位”摆放的是8幅剪纸作品,惟妙惟肖地呈现了踢、勾、揣、拧、切、靠、跪、入等中国跤基本动作。“通过剪纸艺术可以让学生再次熟悉中国跤的动作内容,也让学生可以同时感受两种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刘勇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