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辅导员 |【工作案例】谁动了我的外卖?——由外卖丢失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

  • A-
  • A+
2023/05/12 10:37     ©原创     济宁学院辅导员 孔祥晖


当今时代,大学生已成为网民群体的主力军,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19.8%。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大学生可以是网络舆论的接收者,同时也是网络舆论的创作者。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实现。网络舆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2月,党中央对网络舆情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在当前网络舆情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01 案例简介

11月23日中午,大二学生小李在“饿了么”APP上点了一份外卖,半小时后平台打来电话,告知小李下楼取外卖,过了大概五分钟,小李下楼时已找不到外卖,先给店家打电话回复已派送,后在楼下又找了一圈,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的外卖,又加上最近上网看到各高校外卖被盗事件频发的消息,他推测,自己的外卖应该也是被“盗”了。回去和舍友吐槽后,小李还是气不过,就在网上发帖,用激烈的言辞发泄情绪,斥责“偷”外卖的人,并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还说校园内已发现多起外卖被盗事件,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关注。消息发布大概两小时后,很多学生愤愤不平,纷纷跟风转发和回复,造成了一定影响。后经过调查得知,小李发帖中关于“校园内已发现多起外卖被盗事件”等为不实内容。调取监控发现,外卖丢失并不是学生所为,是外卖员没有送到所致。

02 案例分析与处理

从事件本身的定性而言,这是一起由外卖丢失引发的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对于该案例的处理应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迅速反应,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不实言论,减轻对同学们的不良影响。二是找准症结,真正了解学生诉求,帮助其通过正确渠道解决问题。三是持续跟进,使学生清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加强学生网络文明言行规范教育和网络行为法治教育。

经过分析,我对该案例做出如下处理:

(一)辨证真伪,劝解学生删除不当言论

针对发帖内容,第一时间与小李进行核实,并与其分析发帖内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引导小李认识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发泄愤怒情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扩大问题,造成更不良的影响。经核实,小李发布的部分内容与事实不符,他坦白没有听说学校存在外卖丢失频发的问题,并承认发帖内容中存在夸大事实、言辞过激、不当言论等情况。经劝解,小李主动删帖。

(二)精准疏导,通过正确渠道解决问题

与小李进行谈心谈话,对他外卖丢失、想要找出“真凶”的急切心情表示同情和理解,并与其再次梳理具体事件经过,明确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其需求所在,寻找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随后,经和学校保卫处申请,陪小李一同查看监控,后得知,外卖并不是其他同学偷的,是外卖员说已经送到了,但实际没有送到。查到真相后,小李找平台反馈,平台退回了外卖费用。

(三)汇报反馈,及时通报调查结果

调查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整个事件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进行汇报,并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和存档。及时对同学们通报调查结果,还原事件真相,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并进行安抚,化解学生的焦虑、不满、恐慌情绪,化解群体矛盾,使学生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利用网络,理性表达诉求,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自觉参与事件的处置,使事件向有利方向转化。

(四)总结经验,多种形式教育引导

当舆情危机得到有效处置后,深入班级、宿舍,对全体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开展“网络言论”主题班会,开展“校园生活,我有话说”主题座谈会,举办“我为群众办实事”“网络行为法治教育”等主题活动。在宿舍走访中告知学生诉求渠道,任何诉求可以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进行反馈,对于合理诉求,学院将全力进行积极解决。纪律上,强调对于发表不实言论并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学院将依据校规校纪予以处理,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03 工作思考与启示

网络舆情事件突发性强、参与者多、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隐蔽性、开放性,参与者可以通过网络表达情感、发表看法,甚至歪曲事件真相。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看,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等表现。这样的网络特点和大学生的情绪表现,也使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理性分析问题,通过发布不实信息或夸大其词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博取共情。

在高校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舆情突发事件屡屡发生,对高校管理造成一定的挑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为了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做好网络舆情预警、引导和处置工作,结合该案例,作出如下的思考和启示。

(一)快字当头,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公布和还原事情真相

信息不畅,公众不明真相的结果,放任其传播,只能是谣言四起,引起更大的舆情。在应对校园舆情事件时,应秉持快字当头原则。首先,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辩证真伪。其次,及时公布调查情况,还原真相,确保公众知情权,防止舆情的进一步发酵,及时公布事情真相是对舆情信息的最好回应。

(二)疏导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通过正确渠道解决问题

对于此类事件的处理,首先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向。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以该事件为例,小李同学在网络发帖,发泄情绪,引起关注的外部表现,其本质需求是对于外卖被盗这一校园现象的愤愤不平。从其他同学转发跟帖这一外部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其实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其次,应秉持疏导结合的原则,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学生,了解事件表象下学生的真实诉求,引导学生通过正确渠道解决问题。另外,注重日常,在生活中多渠道了解学生诉求,真正解决生活学习问题。

(三)防患未然,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制定有效的舆情监测及预警机制

网络舆论纷繁复杂,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话题都有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第一,应防患未然,多种渠道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做好学生网上“焦点”问题的收集、监控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及时解决。第二,要随时掌握舆情动态,识别事件危机,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应制定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建立校园舆情监管制度,发挥学生党员、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设立辅导员舆情监管员、学生干部舆情信息员、班级舆情信息员、学生公寓信息员四支舆情反馈监督队伍。建立网上突发事件的即时通报机制,并协同学校有关部门应对事件的解决方案。

(四)持续跟进,多种渠道宣传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

通过召开班会、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访谈,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通过两微一端渠道,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室,走进宿舍,加强学生网络法治的宣传教育,告知同学们网络言论不是法外之地,虽有言论自由,但不代表可以肆意妄言。应加强校园网络言论的道德建设,增强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责任感,加强自律,提倡同学们文明上网。另外,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的心理善后工作,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作者简介:济宁学院辅导员 孔祥晖

责任编辑:陆美岑

责任审核:张甜歌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