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20高考高招 >正文
上海中学:以大学、中学合作机制激活和引领“强潜能”学生志趣

  • A-
  • A+
2022/01/19 11:0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冯志刚

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是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中阶段应该有意识关注“强潜能”学生的生涯规划问题,引导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聚焦志趣”,呵护他们在某一或某些志趣领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高水平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上的“引桥”缺失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大力推进中学与大学的实质性合作。

上海中学从2008年开始,在上海市普通高中率先推进“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实质性合作育人,在合作育人的多元路径探索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中学与大学合作育人的多元路径

1.实验班的设置

2008年,上海中学从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视角出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设置了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五个方向课程。选拔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潜质的“强潜能”学生组成科技班,采用高中基础课程“加速学习”的模式,每周二、周四下午留出时间,选学这些领域的专门课程和探究课程。2012年又增设工程班,设置工程、环境、能源、通信、海洋五个方向课程(同时科技班调整为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方向)。2016年起,将科技班、工程班10个方向的专门课程打通,注重对相应领域发展知识或前沿概貌的介绍,学生可以在某些点上进行深入学习。2019年增设“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专门课程供科技班、工程班学生选学。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授课与指导的专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强调专门课程开发与“双一流”大学的学科专业领域对接。我们在实验班建构了基础课程、专门课程、探究课程“三位一体”的学习系统,为促进学生的“志、趣、能”合一搭建了合适的平台。

2.实验组的开展

高中阶段关注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要注重引导有发展潜质学生对自身未知的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早期探索,因此需要将大学一流专业力量引入合作,将了解专业领域的概貌作为基本要求,让学生对未来可能选择的专业有初步体验,满足学生探寻的“好奇心”。从2009年开始,我们先后与多所大学的一流专业领域进行合作,设置了一些实验组。如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设立金融实验组(2009年),与同济大学合作设立节能汽车实验组(2010年)、软件工程实验组(2013年),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设立法学实验组(2010年),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设立微电影实验组(2011年)、戏剧实验组(2012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设立无人机实验组(2017年)、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实验组(2019年),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合作设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组(201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设立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组(2019年),为不同兴趣指向的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

3.导师制计划

高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关键阶段,需要关注有潜质学生的兴趣激活与志趣引领,夯实“全人”发展根基。因此,我们特别邀请“大师”来启发、引领学生了解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培养做学问的学术道德、学术素养。从2014年起,上海中学与复旦大学合作推出了“学术兴趣与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每年从高一新生中选取8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该“计划”,涵盖“学科大讲座”(由教授给学生讲解文、理、哲、史、医等方面的入门知识)、“学科微课程”(每学期开8门,每个学生在高二学年修满4门微课程,需要文理兼修)、“Office Hour”(每周二、周四下午学生与导师对感兴趣领域主题、课题、项目进行面对面分学科组交流)。另外,还有高一、高二的大学暑期课程(40-60小时)、在线指导与慕课学习等。复旦大学的教授与我校教师相互配合,经过7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一批批有潜质学生在学术兴趣与素养上得到培育,受益匪浅。

4.探究课研修

我们在与大学合作育人时,注重学生在专门课程基础上的探究课程自我研修,引导学生在感兴趣领域提出课题、项目进行探究。无论科技班、工程班的学生,还是参与“导师制计划”或实验组的学生,都需要自主完成至少一个课题、项目的研修。在教授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并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学会学习”与“会学会玩”“玩中有术”的效果。譬如,2017届学生小魏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指导下完成的《一缕烟的背后:恒温热源上方气流的形态和烟颗粒疏密条纹成因的研究》,获得国际青少年科学与工程大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协授予“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5.学术周交流

自2014年起,学校在每年5月开展“学术周”活动。由于有大批高校教授的助力,“学术周”活动成了教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学生可以就科技、人文等领域与教授平等对话,学生在介绍自己成果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受邀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授对学生在科技、人文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给出“盲审”意见,并对其中的优秀成果给予现场答辩机会。“学术周”活动期间,我们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院士进行分主题的学术讲座、大报告,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领域听课、交流。2021年的“学术周”活动,在复旦大学“学术日”互动中,20名优秀青年学者进入根据学生学术兴趣组合的20个教学班开展专业领域的学术与生涯指导。

6.大学先修课程与暑期营项目

大学先修对于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而言是有益的“充电”,提早学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学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非常有帮助。为此,我们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大学先修课程,由教研组自主开发并承担教学任务。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暑期营的学习,例如复旦大学的“苏步青”学术见习体验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大学先修课程项目等。

二、营造高水平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良好空间

1.创新型平台的搭建

创新是个性化、分领域的,“强潜能”学生需要一些创新平台去释放他们的创新激情。从2008年至2021年,学校与各高校紧密合作,建设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融媒体中心、STEAM科创中心等集成实验场所以及环境工程实验室、智能工程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科技、工程、人文、技能四大类30多个分领域现代数字化实验室,且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持续更新。在这些实验室里,学生既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专业的概貌、通识知识,还可以尝试在某些领域进行探究,体悟专业研究魅力、锤炼战胜挫折的韧性。譬如,在仪器分析创新实验室,学生小富开展“自热食品发热剂及包装材料的研究与改进”,经历多次试验失败与反复探究,最终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2.形成合作育人教师学术研修共同体

中学与大学合作推进高水平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不仅对中学教师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学习以及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积淀提出了挑战,而且对大学教师指导“强潜能”高中生提出了内容选择、方法指导以及沟通引领等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大学教师需要通过与中学教师的沟通,了解新时代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研究态度以及感兴趣的领域,在专门课程设计、探究课程授课、Office Hour交流中更贴近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中学教师在参与大学与中学的合作项目过程中,以大学教师助教的身份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课题探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也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种紧密合作的学术研修共同体,为高水平创新人才早期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3.创设中学与大学合作贯通体系

这个贯通体系不是指大学把相应的“强潜能”学生直接招录进来,而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视角,不管学生今后进入哪一所高校,都全力投入。制度贯通体系包括共同制订培育方案、合作组成教学团队、协同实施教学管理、联合实施教学评价体系。资源贯通体系包括共享实验室资源、高水平专家资源、优势专业课程资源、科创活动平台资源。实施贯通体系包括一体化专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运用、教学载体创设等。评价贯通体系指基于实践的过程性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内部评价主要由研究性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外部评价则主要以参加比赛或展示活动开展。

4.营造学校研究型氛围

学校致力于构建研究型、创新型普通高中,努力营造良好的研究型氛围,使学校成为“最像大学”的中学。学校借助本部与国际部在同一校园的特点,优势互补,深化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际教育先进元素。如在自然科学、数学等课程中关注现代内容、技术融合、实验探究,再如两部教师共同参与、完成2卷本《基于实践使用的中美理科教材比较研究》等。学校鼓励教师持续开展学术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奖励制度。近五年来,学校教师开展了《与世界名校比肩——研究型、创新型普通高中的实践研究》等上百个课题、项目的研究。

上海中学与大学合作育人的12年,明晰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导向,倡导师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做好高中与大学在高水平人才早期培育上的有机衔接,不断释放师生的研究激情与创新能力,对于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架设中学与大学的专业衔接“引桥”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视野下大中学合作育人机制研究”(课题编号:DHA190436)的终期研究成果

(冯志刚 作者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24期,原题为《以大学、中学合作机制激活和引领“强潜能”学生志趣》

作者:冯志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