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生命”课程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七彩光芒

  • A-
  • A+
2021/12/21 09:30

汪莉萍  丰晓云

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坐落于西河岸边,因为地理原因,自1995年建校伊始,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基于现实环境和未来发展,学校确立了“水润生命、美行未来”的育人理念,构建了“水润生命”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入手,坚持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具有责任担当、雅言雅行、灵动思维、实践创新、审美情趣、健康身心六大核心素养的德善智明美少年。

一、健全“水润生命”校本课程运行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指导研发工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特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以副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及指导小组,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指导与培训。

课程领导小组要求学校所有部门、教师都要参与到课程创新实践中来,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

2、培养专业教师,保证课程特色。

推进“水润生命”校本课程创新实践,需要打造一支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先后聘请国家级教练和本地民间艺人来学校执教,既有效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又给与学生们更加专业的指导,对确保课程特色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3、开发校本教材,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先后制定并完善了校本课程方案、校本课程教材纲要、校本课程教师教学反思录以及校本课程创新实践评价体系等。各学科教师则根据自身教授学科的具体内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如美术教师开发了“火绘纸艺”校本课程、编写了《篆刻入门》校本教材;音乐教师提出了《二胡》、《三国·智慧故事》等校本教材。

二、确立“水润生命”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水润生命”校本课程在品德与人文、科创与劳技、艺体与健康三大领域实现了有机融合,并以此达成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整体育人效果。

1、品德与人文课程

品德与人文系列课程包含主题阅读、经典吟诵、英语情景剧社团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人文学科的学习中感悟人性美好,体会“上善若水”的精神内涵,融古通今,既晓天下之事,又明家国之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科创与劳技系列课程

科创与劳技系列课程包含趣味数学、航模、种植养蚕、手工制作、机器人、篆刻等内容,突破了传统观念上重学理、轻育人的局限,强调让学生在说、做、用、创中学数学、学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体验劳动创造美的价值,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朴素情感。

3、艺体与健康系列课程

艺体与健康系列课程包含书法、二胡、花样跳绳、武术、体操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传达美,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和审美素养。

围绕上述三大领域,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特长,共设置了47个校本课程班。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设置课程,实施“走班”上课,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三、创新“水润生命”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围绕“水润生命”三大课程体系和“走班”模式,学校逐步形成了课程实施的四大策略。

1、基础课程融合化

学校将学科教材与相关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寻找契合点,进行有机融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其中,在经典吟诵教学中,学校融体育、音乐于一体,创编了《千字文》国学校本操,让学习经典成为一种习惯,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在数学教育中,学校通过数学书签、数学小报、数学思维导图、数学制作等方式,将美术教育溶于其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王国中的形与色;学校还将体育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在《太极琴侠》中领略太极运动与二胡的协调统一……

这种跨学科整合教学,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拓展课程多元化

学校遵循多元化的理念开设了拓展性课程。

每周二下午,学校开设博雅礼仪、法治课堂、书法、竖笛、思维数学、心理健康等25门校本拓展必修课程,并且全部纳入课时计划,并实行“双师多特色”课程认领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与拓展空间。

3、自选课程个性化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显得格外重要。为此,学校采取个性化的自选课程策略,开设了众多个性化课程供学生选择,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个性化实践课程,包括田径、球类、手工DIY、数学游戏、趣味橡皮泥、科学小实验等16门课程;第二类是精品社团课程,包括合唱、二胡、篆刻、火绘纸艺、体操、花样跳绳等课程,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4、综合课程全程化

学校采用全程化的综合课程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校园节日课程、地域传统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

校园节日课程是指每学期常规性的“三节六周”,即艺术节、体育节、美术节和行为规范周、法治教育周、安全教育周、劳动教育周、感恩教育周、国防教育周。

地域传统课程是结合本地特色开设的主题活动课程,如结合丝绸文化开展的“火绘纸艺”课程、结合民俗节日开展的“送蛴蟆”课程、结合地方民乐二胡开展的“太极琴侠”课程等。

社会实践课程有“走进博物馆”实践活动、“跳蚤市场”理财实践活动、“绿色种植”劳动实践活动、“走进小区——我能行”义务劳动实践活动等。

四、探索“水润生命”校本课程评价模式

科学评价是“水润生命”校本课程开展的保障。经过反复探索,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

1、创新评价方法

在校本课程创新实践中,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针对课程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评价。

2、创新评价流程 

“水润生命”校本课程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育人理念。学校在注重课程实施细节的同时,提出了评价的三个流程。

(1)学习中体验

在教学中,学校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课程对个人成长的帮助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引导学生将学习体验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2)过程中反思

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不以掌握课程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单一目标,而是在学生每一次获得成绩后,积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身的收获,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3)多面性评价

除了对课程的全程监控式评价外,学校还建立了星级评价制度,即通过课堂、活动、比赛、家长评价、生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实行多元化星级评价,评选出“孝敬之星”、“环保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星级人物,用身边的榜样影响学生。

“水润生命”校本课程经过不断创新与实践,如今已孕育出丰硕成果,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多种本领,同时也学会了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培育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了学校确定的培养德善智明美少年的育人目标。

接下来,学校将立足历史与现实,不断优化“水润生命”系列校本课程,深入探究校本课程中的知行合一,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七彩光芒。(作者汪莉萍系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作者丰晓云系四川省南充市西河路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