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的样子,有书声琅琅

  • A-
  • A+
2021/05/01 12:15     来源:新华网

校舍窗明几净、校园设施完备,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一张张充满朝气的笑脸,因为一项项教育改革举措而绽放。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是关系民族前途和未来的“百年大计”。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更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

回顾“十三五”,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提升,教育公平发展迈上新台阶,教育服务国家发展取得新突破,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新活力。数据最有说服力。2019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2.3万,其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人数由15万减少至0.6万。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许多农村学校成为当地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

在全面小康的样子里,有奋笔疾书的沙沙声、有琅琅的读书声、也有乐器敲击的清越声、绿茵场上奔跑的欢笑声,更有梦想实现的欢呼声。

新华社记者马志异 山西太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