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A+
近年来,在扶贫工作中,齐鲁石化始终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党的十九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齐鲁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张绍光说:“按照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齐鲁石化先后派出12位‘第一书记’进村开展帮扶工作,抓党建促脱贫,发挥中央企业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12至2020年,齐鲁石化共投入扶贫资金1600余万元,帮助山东省郯城县泉源镇、庙山镇改善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环境,培育致富项目,关心困难群众,实施慈善捐助,捐资支持教育,树立社会新风。八年间,11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村民群众的高度赞扬。郯城县庙山镇党委专门给齐鲁石化送上锦旗,翁屯社区村民送来摁满红手印的感谢信。齐鲁石化被山东省政府评为表现突出的省直派出单位。山东省政协委员高鹏被评为山东省“第一书记”标兵,涂翔荣获中国石化2018年度扶贫工作奉献奖。郯城县庙山镇乐泉村被评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批又一批从齐鲁石化走出去的“第一书记”,扎根乡村,通过夯实党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农田水利、实施村庄美化等举措,全面实现了“五通”“十有”“三达到”要求,圆满完成了山东省委下达的让“村党支部战斗力明显提高、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明显加强”的“五个明显”目标。
“当时在东五湖村,我们本着‘三符合’的原则,既符合上级政策、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老百姓的需求来确定致富项目。东五湖村是一个纯粹农业村,它的优势在于土地,还有地下水,这是致富的优势。上级对特色农业的扶贫政策是非常支持的,按照这个原则我们确定了发展特色种植的思路,同时拉长产业链。”齐鲁石化首批“第一书记”高鹏说。
从点到面,“第一书记”带领乡亲蹚出一条产业扶贫之路。通过上级补助、齐鲁石化帮扶和自筹资金三个渠道,郯城县建成现代化的冬暖式大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村集体收取土地承包费和技术服务费实现创收。各乡村贫困户劳动力在大棚打工,实现了种植户、村集体和贫困户三方得利。通过开展“两菜一粮”种植结构调整,形成了高低搭配、多形式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使帮扶村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同时,“第一书记”多方争取资金,抓好小型水利设施和现代化标准农田建设。建成机井、大口井、电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若干,实现了村村有旱涝保收田的目标。加快农电改造进度,村村实现了通电、通自来水,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也实现了全覆盖。在农村生产条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上,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帮扶村大街小巷全部平整完毕,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完毕。解决了村集体办公场所破旧甚至无处办公的难题。实现了“户户通”和厕所改造,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厕所臭烘烘、夜晚黑忽忽”的生活环境,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另外,“第一书记”始终将“党建”引领、各方“共建”贯穿于各项工作,以“党建”促“共建”。在村里新建党员活动室,将“入党誓词”“三会一课”“党员权利义务”“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上墙,建设党员电教室、学习阅览室、党建沙龙平台等场所,用党性和人格的双重力量团结群众,凝聚力量,共同把担子挑起来、把责任扛起来、把红旗竖起来。
齐鲁石化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消费扶贫决策部署,通过集团公司扶贫消费平台采购中国石化定点扶贫地区物资,持续推进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消费扶贫,帮助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难题,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较好地履行了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促进了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王永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