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展望十四五 >正文
重庆“十四五”规划如何编制和实施

  • A-
  • A+
2021/01/23 17:43     来源:新华网-重庆日报

袁天长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重庆市政协供图)

易小光 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重庆市政协供图)

董建国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核心提示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2020年12月3日,《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

今年全市两会,“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1月22日举行的全市两会专题“云”记者会上,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袁天长,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建言献策。

切实履行审查监督职责,助力规划编制及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五年,谋划好“十四五”发展意义重大。

袁天长介绍,2020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支持和督促市人民政府科学务实抓好规划纲要编制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开展了系列工作:一是密切关注规划编制进展情况;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广泛深入听取吸纳代表意见。

市人大常委会从前期调研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市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聚焦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充分吸纳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国家规划支持,统筹推进全市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工作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编制、相互衔接,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目前,市政府提交本次大会的规划纲要草案,根据重庆发展实际和市情特点,提出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擘画了建设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重庆的美好愿景,勾勒了我市未来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既有前瞻性、指导性,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是我市未来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线。

规划纲要经本次市人代会批准后,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项目化、清单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举措,扎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为保障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依法履职,支持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一是督促及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批。防止专项规划编制审批时间过长而耽误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政策的实施时间,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是督促抓好年度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年度计划是五年规划的分步实施计划。要做好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在政策、任务、目标、项目上的衔接,按照规划纲要明确的发展方向确定年度工作重点,把五年规划总体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计划目标任务中去,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是督促制定规划实施工作的配套措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支持督促市政府加快制定规划实施工作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协同机制,明确任务书、排出时间表,按照一本规划蓝图、一套政策体系、一张项目清单、一张任务完成时间表的要求,推动规划纲要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督促抓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按照监督法的规定,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将督促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明年市人大常委会还拟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报告,确保“十四五”时期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十四五”规划引领重庆高质量发展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定性描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予以细化量化,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董建国说,《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创新、区域发展、产业体系、城乡融合、文化强市、社会建设等11项具体任务,突出“四个更好体现”——

一是更好体现中央对重庆提出的“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要求。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通过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如针对市民对健康生活的需要,细化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健康宜居城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等举措;针对市民消费升级需求,细化商贸、健康、社会服务等举措;针对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趋势,强调建立以人口为导向的要素配置机制,细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

二是更好体现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指示要求,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谋划务实举措,推动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是更好体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规划纲要》中,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重庆的规划思路和任务举措。

四是更好体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要求。针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突出短板,提出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举措,力求让各方面发展都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按照规划任务项目化、清单化思路,统筹设置交通、水利、生态等20个专栏,明确“十四五”期间拟推进的重要目标、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研究提出重大项目500余项,体现规划任务落实、措施落地——

一是积极回应市民关切。坚持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开展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公众建言献策活动,多次通过重庆日报、华龙网、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征集市民建议,联合四川共同征集网民意见建议,征集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2000多条,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是关注焦点,《规划纲要》针对性增设专栏、增加项目。交通项目充实了双城经济圈、“一区”与“两群”和“两群”内部互联互通项目;教育方面明确了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项目;健康方面充实了健康保障、体育运动等工程项目;养老方面提出了市、区县、乡镇、村等多个层级的建设任务。

二是注重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充分尊重区县发展诉求,将交通、水利等区县反映较为集中、长远有必要实施的项目纳入《规划纲要》,体现规划前瞻性;又兼顾财力可能,不贪大求洋、不乱铺摊子,对暂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重点开展前期工作或研究论证,条件成熟时及时开工建设。

三是体现绿色发展导向。严控高耗能项目,杜绝高污染项目,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突出“两群”地区生态、文旅发展导向,文旅、康养以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重点向“两群”地区倾斜。

“十四五”时期重庆应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四五”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区域发展也将呈现新的发展局面。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应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发挥“三个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重庆该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易小光认为,首先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塑造发展新优势。“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具有强大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引领重庆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他说,为此,要从高标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营造科技发展软环境两方面着力。

其次要推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大产业如何“现代”?易小光认为,就制造业而言,要加快推进“智能重镇”建设,突出“芯屏器核网”,打造智能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引导企业升级数字化装备,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强智能制造技术供给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

就服务业而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法律服务等服务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推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市还应优化“一区两群”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区两群”国土空间格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具体来说,要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要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绿色发展,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开放与区域合作,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为此,易小光认为,我市应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必不可少。在易小光看来,我市应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此,我市需要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绿色化,推动农业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

企业才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易小光认为,我市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公共服务及基础能力水平,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