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添动能

  • A-
  • A+
2020/12/25 14:06

推普脱贫拔“穷根”            

——新疆和田地区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新疆和田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41万人、贫困村1216个,贫困县8个,现有人口253万,其中维吾尔族占96.4%,群众日常交流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普通话推广难度大。2017年以前,农牧民群众普通话整体水平低,绝大多数无法沟通和交流,外出务工就业十分困难,脱贫攻坚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三年多来,和田地区坚持以“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为根本,精准分类、因村施策、统筹推进,农牧民群众普通话水平不断增强,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全地区8个贫困县(市) 已有3个县(市)脱贫“摘帽”,脱贫90.7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7.43%降至4.09%。            

一、以“四级联动”为主轴,变“被动管”为“主动抓”            

坚持地、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上下贯通、一体联动、齐抓共管,确保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培训工作抓得牢、推得动、落得实。一是地委抓统筹。地委成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领导小组,由地委主要领导任组长,亲自研究部署、亲自调研摸底、亲自推动落实,分管领导坚持一线调研、一线督促,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教,实现推广普通话学习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先后制定《深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筑基行动”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10余份,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工作落实。二是县市抓督导。县市委落实督            

同讲普通话                

携手进小康                

学责任,选派1名科级干部每天视频调度,每周对农牧民普通话学习情况进行巡查、指导不少于2天,每月实地抽检覆盖30%的村;县市委组织部定期召开推进会、总结会、现场会,听取教学汇报、研究解决存在问题、通报排名结果,传导压力、推动落实。三是乡镇抓管理。乡镇(街道)党(工)委落实主体责任,每天选派干部抽查3—4个村(社区),实地抓人员组织、教学辅导、宣传教育,确保学习落地见效。四是村级抓落实。村第一书记、党组织书记落实直接责任,带领村“ 两委”班子、“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员抓好具体措施落实,推动组织管理、教师辅导、服务保障、学习成效“四个到位”。农牧民群众通过学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了更多科技知识和就业技能,纷纷走上了就业岗位。2019年和田地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1.8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55亿元。目前,全地区已实现18万人稳定就业,年底前可实现就地就近、疆内外转移就业、季节性务工30万人。            

二、以“五项保障”为依托,变“零散学”为“集中学”            

和田地区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为农牧民学习普通话创造条件。一是设备保障。地委依托原有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教育平台,投入近3000万元,建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视频系统,建立村(社区) 教学站点1653个,采取就近就便参学的方式,确保学习覆盖所有村(社区)。二是师资保障。抽调2名普通话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地区中心教室轮流上课。选派3306名幼儿园、小学教师担任村级辅导教师。以群众“衣、食、住、行、工、言”日常生产生活所需语句为主,为农牧民群众“量身定制”授课教材《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手册》,印发40万册。三是技术保障。地县乡村四级配备教学联动视频系统专兼职操作员1800名,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四是场地保障。整合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级大礼堂等场所,建立专门的学习教室,确保参学群众学习有场地、有桌椅、有作业本、有写字笔。五是防疫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所有村(社            

区)均配备口罩、体温检测仪、消毒药品和器具。县乡两级对村(社区)防控人员开展测温、消毒培训,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做到语言学习与疫情防控“两不误”。            

▲地区中心教室的教师为农牧民夜校统一进行视频授课            

三、以“六类教学”为抓手,变“大水灌”为“精细教”            

和田地区立足区情,创新农牧民学习普通话方式,从“大水漫灌”式教学向精准分类、因人施教转变,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夜校集中学。通过摸排确定39.3万名18—45岁的农牧(居) 民群众作为学习培训对象,依据测试成绩,分快、中、慢3个班次教学。采取统一教学、统一教材、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模式、统一活动“六统一”方式,进行教学授课。辅导教师对每天所学内容进行辅导巩固,每天讲授1个扶贫小故事,教授1句习近平总书记的脱贫金句,同时,进行口语互动、抽查测试,检验学习效果。二是寓教于乐学。县市每两月、乡镇每月至少举办一次普通话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唱红歌等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激发群众学习兴趣。三是党员干部示范学。村(社区)党支部组织普通话水平偏低的村(社区)干部坐第一排,党员坐第二排,农牧民群众依次就座,做到党员干部带头            

同讲普通话                

携手进小康                

▲村干部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集中学习            

学、示范学。同时,将带头学用普通话作为农牧民党员承诺践诺的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用国家通用语言,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四是结对帮带学。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8万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与23.9万户贫困户结亲认亲, 每次教会群众“一字一词一句话”,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帮助农牧民群            

▲农牧民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唱红歌比赛            

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五是广播定时学。在和田人民广播电台维汉频道开设国家通用语言“广播课堂”,并开展有奖问答,有效激发了群众学习热情。同时,地区统一录制8分钟音频教学资料,每天早中晚利用村(社区)大喇叭、村民小喇叭播放,方便群众在家收听自学。六是亲子互动学。引导农牧民群众与孩子一起完成家庭作业、一起观看普通话电视节目,边看边学,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日常交流中提升语言水平。            

四、以“三项机制”为准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和田地区积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农牧民学用普通话工作扎实推进,助力脱贫攻坚。一是抽验点评。根据当日授课内容,由地区中心教室教师每晚按一定比例,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对各教学点进行成效抽验,并及时反馈各县市,督促抓好问题整改。二是奖优罚劣。坚持将普通话学习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每月对学习效果好的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优先安排参加外出参观学习、务工就业等活动;对拒不参加、消极抵制的,依规进行批            

▲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夜校            

评教育,树立鲜明的激励导向。先后组织1800名学习效果比较突出的农牧民群众赴援疆省市参观学习,他们回村后成了草根宣传员,示范带动了一大批群众积极学习普通话。三是考核评估。坚持将普通话学习纳入县乡村三级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村(社区)第一书记、村            

(社区)干部、辅导教师年度考核、评先选优挂钩,压实了各级责任、保障了学习成效。每季度对农牧民学习成效考评一次,考评合格的群众结束本阶段学习;连续考评合格,能实现无障碍交流的,可完全结束夜校学习。先后有7004名农牧民群众结束夜校学习。            

近年来,通过常态化推进普通话学习,能使用普通话开展工作的村干部从2015年的5%提高到67%,实现了农牧(居)民群众从基本不懂普通话到能用普通话简单交流的历史性突破。目前,和田随处可见民汉一起学习的场景,环卫工人在路灯下、个体工商户在摊位上、学生在求知桌上刻苦学习普通话,群众主动用简单的普通话与走访入户干部交流、为问路的游客指路。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推普促脱贫成效日益凸显。            

供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委组织部            

联系人:石   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