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马褡子”助力脱贫攻坚“喝茶日记”架起推普桥梁

  • A-
  • A+
2020/12/24 14:41

在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有一个被誉为“塞上明珠” 的草原新城——阿克塞县。地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人口9000余人。这里是全国三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目前,阿克塞县有中小学各1所, 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118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94人,占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41.7%。因地处偏远,牧民居住分散,且文化素质较低, 这些都为普通话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多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推普脱贫的知晓度和影响力,该县教育科学技术局(语委办)结合自治县实际,推行“喝茶日记”工作法,建立了“喝茶日记”工作制度,记录了走进群众、推普脱贫活动的点点滴滴,积极营造推普脱贫的良好氛围,助力脱贫攻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小手拉大手”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从娃娃抓起            

为了切实提高全县师生、家长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使其能够随时随地用普通话进行顺畅交流,阿克塞县各学校(园)以一年一度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为契机,认真组织,并精心开展活动。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宣传栏和电子屏媒介,宣传各种语言文字规范化材料,向全体学生宣传和普及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增强全体学生正            

▲“党旗引领人生 红烛启迪心灵”师生朗诵会现场            

确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幼儿园醒目位置悬挂“学好说好普通话,方便文明又高雅” 和“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宣传横幅,设立许多永久性宣传标牌,并专门设计了推普周专题橱窗。各班张贴推普宣传标语、宣传画等,利用幼儿园网站、《萌芽》园报、家长园地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整个校园处在推普周的氛围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利用家长会开展以“小手拉大手,共讲普通话”为主题的牵手家长推普活动,已成为该县各校园家校共建活动的必备内容之一。通过牵手活动的辐射效应,带动全体家长及广大群众大力推广普通话, 营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规范语言、做文明人的普通话使用氛围,让普通话走出课堂,把规范的语言文字送到街头巷尾,送进寻常百姓家。            

在“我与爸爸妈妈说普通话”活动中,幼儿在家与父母使用普通话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我和哥哥姐姐做好朋友” 活动中,中大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说话或讲故事,激发了幼儿学说            

 ▲师生合力走进社区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的兴趣。            

在推普周活动中,各学校组织开展了“我给父母当老师”推普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纠正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地方音、方言及不正确用字的现象,让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人人都推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中,孩子们成了推普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阿克旗乡牧民赛买提说:“学校普通话教育开展得好,我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孩子不仅让我知道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并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党的扶贫政策。”            

学校“啄木鸟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分组到校园各个角落和学校周边认真寻找各类不规范用字。学生们边寻找讨论边做记录,在实践中增强了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            

二、“喝茶日记”架起城乡联建“连心桥”            

奶茶是哈萨克族餐餐必不可少的饮品,只要有客人来,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人都会为客人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奶茶,就着包尔萨克等食品,边喝茶边交谈。该县充分利用这一民族饮食文化, 以“使用规范字,方便千万家”为主题,组织广大教师党员干部开展走访和调研,深入农牧民家中与他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开展普通话政策宣传活动。            

“用爱推普,助力脱贫”的志愿者们走进农牧民家中,挨家挨户向农牧民解读党的扶贫政策,讲解乡村振兴的利好,宣传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的蓬勃发展和变化,鼓励农牧民走进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家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作出贡献。            

▲县领导及教师志愿者通过“喝茶日记”活动深入牧民家中推广普通话            

“喝茶日记”走访入户,带去的不仅仅是一声问候,也带去了党的惠农、支农政策。乡村两级干部在走访慰问的同时,把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惠农支农政策也宣讲给了广大农牧民群众,让基层的群众也能听到党的政策,感受到党的关怀,实现了顺民意、暖民心、促民富的目的,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马褡子”推普宣传,农牧民的“精神行囊”            

“马褡子”是哈萨克人在日常游牧时放置干粮的布袋,现在已            

经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载体,成为农牧民的“精神行囊”。在阿克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抓基层,聚民心,做好服务才算行。驿站停,马上行,背着‘书包’访民情。”简单通俗的几句话, 将阿克塞县“马褡子流动服务”描述得惟妙惟肖。县乡村干部在“三春”生产、抓绒剪毛、四季转场和“三讲三送”时带上“马褡子”, 走一户宣传一户,让畜群流动放牧到哪里,党的政策就宣传到哪里, 牧民毡房搬到哪里,党员的活动就开展到哪里。            

多年来,我县语委办公室在充分利用“马褡子服务乡村”之际,联合乡镇,开展了“马褡子推普攻坚”活动,做到了畜群流动放牧到哪里,推普知识就宣传到哪里,牧民毡房搬到哪里,推普活动就开展到哪里。            

在持续推普的过程中,我县的每一名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群体都要从自身做起,人人说好用好普通话,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推普活动的真正目的。我们要不断运用新方式加强对教师、学生、家长及周边人员开展宣传,让普通话成为校            

▲小学教师党员通过“马褡子”深入牧业一线开展推普活动            

▲教师志愿者深入牧业一线,采用“马褡子”形式为牧区送学普通话            

园语言,成为职业语言,成为面向现代化的必须语言,成为人与人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我们将以全体师生“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用文明语,做文明人”为目标,引领全社会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不断提高学校以及全社会的语言文字工作水平;我们将齐心协力,担起责任,采取更加精准的举措,充分发挥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供稿单位: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撰稿人:陈   健